+-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2月16日,AI界迎来了一颗重磅炸弹:世界第三大独角兽OpenAI发布了名为Sora的应用。消息一出,国内AI视频创业公司圈炸开了锅,不少业内人士纷纷感叹:“这简直是要逼死视频行业一众从业者啊!”

Sora究竟有何魔力?据了解,它是一款能够将文本内容转化为逼真视频的AI应用。只需输入几句话,Sora就能自动生成人物、场景、配音等,并以流畅自然的视频形式呈现出来。

OpenAI在视频领域的强势入局,无疑给视频赛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知道,在视频生成效果方面,目前全球范围内还没有一家公司能够与之匹敌。在此之前,AI视频技术主要应用于一些小众领域,比如虚拟主播、短视频特效等,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Sora的横空出世,对于视频创作领域来说,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变革。

要知道,借助Sora这样的AI工具,即使没有任何视频制作经验的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高质量的视频甚至是独立电影作品。然而,就在人们还在为AI视频的未来畅想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在中国,第一波成功利用AI赚到钱的,并非那些苦心钻研技术、开发AI视频应用的创业者,而是那些贩卖AI课程的“导师”。

目前,OpenAI对Sora的应用权限只开放给了少数授权艺术家和内部人员,并未向公众开放测试。然而,在互联网上,各种以Sora为主题的线上课程和付费社群却已经铺天盖地。

在知识付费平台“知识星球”上,以“Sora”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40多个相关社群。其中一个拥有5000多人的社群,加入门槛高达269元。按照这个价格计算,该社群的创建者仅通过收取入群费,就已获利超过153万元。

这些课程和社群的内容五花八门,从“Sora专属提示词教程”到“如何利用Sora进行商业创作”,无所不包。而它们的共同特点则是:价格高昂、内容参差不齐。

在众多“导师”中,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教你用人工智能搞流量”的“清华博士”李一舟。这位用左手写字的“大V”,眼镜框后闪烁着睿智的光芒,出没于各大平台,俨然一副行业精英的模样。

然而,互联网的世界中从来不缺这样外表光鲜亮丽的骗子,也从来不缺被轻易收割的“韭菜”。李一舟,一位自诩为清华博士的博主,靠着贩卖”人工智能“课程,短短三年间居然敛财过亿!这不禁让人发问,国人难道都对知识到了如此饥渴的地步了吗?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更搞笑的是,国外的Sora还处于襁褓之中,李博士的“AI”课程就横空出世了,而且建议一家三口一起学,定价更是”亲民“,不要999,只要199元,包含教学和辅导,主打的就是一个“包教包会”,简直是”AI教育界“的一股清流……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

试想一下,连山姆奥特曼和迪迦奥特曼都傻傻分不清楚的“韭菜”们,能抵挡住李博士的”甜言蜜语“吗?数据显示,李一舟那套199元的课程,一年内居然卖出25万份,足足有14万名付费学员。可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坑爹的还是后面的套路。

当你交了钱,满怀期待地加入他的学习群后,却发现这售价199元的课程只是看了几节李一舟给自己打的广告,要想继续听所谓的”干货“,就必须再交2980元成为会员。然而,即便面对如此高昂的会员费,依然有5万人前赴后继地缴纳,这圈钱速度,简直堪比印钞机啊!

吃尽ChatGPT红利的李一舟,在硅谷那边还在紧锣密鼓地对Sora进行封闭测试的时候,李博士又一次敏锐地嗅到了这波流量密码,推出了蹭热点意味浓厚的“Sora课程”。我没想到,硅谷的技术迭代速度已经很快了,但李博士割韭菜的速度显然更快。

恐怕连尚未正式上线的Sora的OpenAI也没想到:自己都还没开始靠Sora盈利,李博士的“Sora课程”销量就已经突破了2万套。粗略计算,刨除运营成本,李博士每天至少进账200万元。然而,他交付给学员的,却仅仅是一份跟冰箱说明书差不多的基础入门资料。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割韭菜”,而是将韭菜精心包装成礼盒,外面套着华丽的宣传外衣,里面却经不起细品。可被李一舟忽悠的网友们也不全都是傻子。陆陆续续有购买了课程的学员发现,李博士的课程内容根本就是照搬 B站、知乎等平台上的免费资料,东拼西凑而成的大杂烩,这样的东西在互联网上一抓一大把,可以说毫无价值,学员的心碎了一地,继而愤而要求退款。

但李逸洲的翻车却并非他所售卖的AI课程,而是始于一张图片。下面这幅“中美两大AI巨头”的对比图上,左侧是OpenAI的Sam Altman,右侧则是清华博士李一舟。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那些不了解内情的网友开始误以为,我们的清华博士和美国AI大牛Altman真的不相上下。一个是本科肄业,一个是博士毕业;一个是辍学专研AI,一个则是别人发明什么他就卖什么。

乍一看,的确“高下立判”。于是有网友戏谑地对他说:“自从sora火了以后,你成了AI圈里唯一可以与奥特曼平起平坐的华人大神。”而他居然恬不知耻地回应:“我会继续努力。”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不得不承认,李一舟深谙流量之道,将爱国这张牌打得是炉火纯青。仅凭“Sora背后的中美博弈”这一话题,就轻而易举地收割了一波又一波的流量,并心安理得地享受着这一切,将气氛拿捏得恰到好处。

然而,天狂必有雨,人狂必有灾。在中美科技博弈的关键时刻,李一舟的行为不仅没有为国家科技崛起添砖加瓦,反而沦为一个被人耻笑的冷笑话,将咱们中国人的脸丢到了全世界。

正是这张强烈反差的对比图,将李一舟推上风口浪尖,也让他的AI骗局暴露在了全网的目光之下。“我是清华博士,我的课程绝对权威!”、“还有最后1个名额,错过就太可惜了!”、“现在购买立享优惠,价格仅需199元!”……李一舟这一套又一套的“话术”也被无限放大,最后官方和平台终于出手,李一舟被全网封杀。

1

李一舟何许人也

李一舟,一个在抖音上拥有百万粉丝的“AI专家”,曾因其光鲜亮丽的人设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他的抖音简介中,赫然写着“清华大学博士”、“三家科技公司创始人”、“融资数千万”、“职业经理人”、“擅长解决AI人工智能、商业模式、知识IP和流量问题”等标签。

这近乎完美的人设,无疑成为了他收割流量、售卖课程的利器。许多网友慕名而来,期望能够从这位“成功人士”身上学到一些真本领。

然而,当我们仔细审视李一舟的履历时,却发现这华丽人设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在自媒体时代,人设的打造尤为重要。名校出身,无疑是吸引粉丝最有效的标签之一。近年来,“北大学姐”、“清华学长”、“哈佛奶爸”等形象在抖音和小红书上频频出现,吸引着无数的目光。

李一舟清华博士的身份确实不是假的,但其含金量却值得商榷。他的本科和硕士就读于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并非清华。通过艺考进入大学的他,与正儿八经的工科生在文化成绩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更重要的是,他的专业名称拗口难记叫“工业设计和设计创新方法专业、设计战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与人工智能毫无关联且八杆子打不着,隶属于清华美院而非清华大学。

那么,清华美院究竟算不算清华呢?这就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清华美院是独立于清华大学的法人实体,两者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清华美院作为清华大学的附属院校,在学术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都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将“清华美院博士”简单地描述为“清华博士”,是否涉嫌误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清华美院和清华大学之间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除了自媒体账号上发布的内容,李一舟的公开资料并不算多。而其中,一段尘封多年的视频素材,却成为了他身上最具代表性的标签。

2012年,彼时还就读于清华美院的李一舟,登上了一档名为《非你莫属》的职场真人秀节目。节目中,他面对着周鸿祎、王小川、李国庆等互联网初代大佬组成的“老板团”,展现出了令所有人惊艳的表现。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他口才出众,台风稳健,高情商与高智商兼具,言谈举止间尽显自信与风度。他对互联网行业的新趋势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对各家企业都做足了功课,分析问题时头头是道、掷地有声。面对每一位老板,他都表达了充分的尊重,但同时又不失自己的锋芒,对各家企业的业务进行了客观而犀利的点评。最终,他不仅在节目中与多位企业家唇枪舌战,赢得了一众老板的青睐,更被誉为“最强求职者”。

从这档节目中,我们不难看出,李一舟是一位综合实力出色的青年才俊。然而,尽管拥有着如此出众的能力,他的创业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可以说是屡战屡败。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李一舟从清华美院毕业后,怀揣着创业梦想,创办了匙悟科技。这家公司最初专注于为女性用户提供软硬件解决方案,曾推出移动电源、3D打印饰品、睡眠记录仪等产品,并获得了B轮融资。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然而,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匙悟科技最终未能取得成功。李一舟也坦言,自己缺乏足够的经验和资源,对市场环境的判断也不够准确,导致了创业的失败。离开匙悟科技后,李一舟转战自媒体领域,希望借助自己的知识和口才,打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平台。

凭借着清华博士、高颜值、高情商、出色的口才等优势,李一舟在自媒体平台上一出场颇有点降维打击的意味。最开始,李一舟把自己定位成商界精英,以分享商业知识为主要内容。这种 “投资人转型自媒体” 的套路并不稀奇,他也会分享自己投资失败的经历,或者复盘一些失败的创业案例。

坦白讲,李一舟的表达能力和人物塑造能力都可圈可点,颇有几分个人特色。然而,由于受众偏窄,且缺乏商业化的抓手,他的账号发展并不顺利,粉丝量长期徘徊在6000左右。直到2021年2月,李一舟发布了一条名为《35岁之后,有多少朋友和我感触是一样的?》的短视频。

视频中,他坦诚地分享了自己35岁之后面临的困惑和焦虑,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这条视频迅速爆火,敏锐的李一舟抓住了这次机会,通过后续一系列迎合大众情绪的内容创作,在短短两个月内涨粉50万,成功实现“起号”,尝到了自媒体的甜头。

凭借“中年危机”等引导大众情绪视频火起来的李一舟,摇身一变成为“认知变现”领域的“导师”,用一套又一套华丽的理论圈钱无数。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李一舟深谙大众心理,他明白人们渴望即时解脱的“认知升级”。于是,他炮制了诸如“穷人如何翻身”“普通人如何逆袭致富”“富人思维有什么不一样”等课程,迎合大众对于财富自由和捷径的渴望。

这些课程听上去有理有据、实用落地,可实际上,这些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些陈词滥调,没什么真材实料,充其量就是利用人们对职业的焦虑,给迷茫的打工人灌了点心灵鸡汤。不得不说,这一招在普通人身上很受用,李一舟的课程在短时间内被大量购买,据说四个月狂揽超两千万!

今年年初,ChatGPT火爆全球,李一舟又敏锐地嗅到了流量密码的气息。他当机立断,舍弃了原本月入百万的“普通人翻身”课程,转而推出售价199元的“全家都能学的AI人工智能课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卖力宣传的时候,更是天天喊着“限时优惠,仅剩10个名额,价格即将上涨”等口号,营造出一副“课程抢手,买到赚到”的氛围。不得不说,李博士这波饥饿营销玩得还挺熘,还真有不少人上当,他的AI课程还真就卖得风生水起。

说白了,李博士看中的还是当代打工人那种“职业焦虑”。面对着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浪潮,很多人都担心自己的饭碗不保,内心深处渴望改变却又无从下手。而购买这些“速成”课程,就成了他们一种逃避现实、寻求心理安慰的方式。就算学完之后发现没什么用处,但至少给自己一个“我努力过”的台阶下,不是吗?

2

李一舟赚了多少钱

19世纪中叶,美国加州发现金矿的消息犹如一声惊雷,引爆了全球的淘金热潮。无数怀揣着发财梦的人们,蜂拥而至,来到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对于大多数淘金者而言,现实是残酷的。他们日复一日地挥洒着汗水,在冰冷的河水里淘金,忍受着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然而,最终能够找到金子的却寥寥无几,更多的人颗粒无收,甚至赔上性命。

与那些辛勤淘金的人相比,另一些人却另辟蹊径,找到了更为轻松、高效的赚钱方式。他们不直接参与淘金,而是为淘金者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和商品,比如:卖水、卖地图、卖铲子。

事实证明,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意,往往比直接淘金更能赚钱。他们不仅成本低、风险小,而且收益巨大,而李一舟,就是这样一位靠”卖水”发家致富的淘金者。

近日,一位资深MCN创业者向我分享了一份数据,这份数据揭秘了李一舟通过卖课赚取的惊人收入。

数据显示,仅仅三年时间,李一舟通过卖课就赚了1.75亿元。其中,面向大众的《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收入2786万元,单价高达2980元的《一舟一课》则贡献了1.49亿元的收入。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从这组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卖课这门生意也遵循着“二八法则”,单价更高的课程,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收益。更值得注意的是,这1.75亿元的收入还是在李一舟被全网封杀半年前的数据,还不包括“一舟智能”会员等其他产品收入。

李一舟通过卖课赚取了巨额财富的事实毋庸置疑,但更令我惊叹的是,在购买199元课程的14万付费者中,有超过30%的人选择了进一步购买单价2980元的课程,也就是5万人。这个复购率,在知识付费领域实属罕见。

李一舟的“拉新”和“复购”能力都堪称教科书级别。早在2021年年中,李一舟就开始布局AI课程赛道,彼时,他已经是新媒体领域的头部IP,拥有强大的粉丝基础和变现能力,这为他后续的“拉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李一舟的抖音账号粉丝画像精准,对AI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这部分人群天然具备成为付费用户的潜质。

除此之外,李一舟还深谙“直播间的话术和场控”之道。他善于利用直播平台的互动性,与粉丝建立良好的沟通,并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和优惠策略,有效地引导用户进行购买。

这里有个案例可以切实说明一下,一位朋友在朋友圈吐槽自己在李一舟直播间说了一句“逼单技巧不错”,结果被火速拉黑。更离奇的是,她在玩小程序游戏时,关卡出现李一舟的直播推广,由于被拉黑,她无法进入关卡,游戏也无法继续进行。

尽管如此,这位朋友依然对李一舟的营销话术赞赏有加,认为其能够“最大程度筛选出目标客户,降低后续的转化成本”。这就有点意思了,我朋友的意思很明确:你可以讨厌他,但不能不认可他。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一位创业者曾分享了他对李一舟直播间的看法,他认为直播间里冲动消费的用户并非李一舟的目标客户,而这番话引发了我不少思考。

乍一看,这句话似乎与“冲动消费”相悖,但实际上,这正是李一舟高明之处。他深谙人性,善于利用各种策略,将直播间打造成一个精准筛选目标客户的“战场”。

首先,李一舟的课程内容并非面向所有人,而是针对那些对AI技术有一定了解,并渴望学习和提升的人群。因此,那些抱着“捡漏”心态、“薅羊毛”心态的人,自然会被筛选出去。

其次,李一舟在直播间营造了一种热烈、紧迫的氛围,通过限时优惠、限量抢购等方式,刺激用户的购买欲。

最后,李一舟的直播话术极具感染力,他善于利用案例、数据等方式,将课程的价值放大,让用户产生“不买就亏了”的错觉。

正如这位创业者所说,高复购率并非偶然,而是李一舟精心设计的结果。进入李一舟的私域,就如同进入了一个精心编织的“收割”场。从课程内容、社群运营,到会员体系、售后服务,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目的只有一个:让用户持续付费。

李一舟的视频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赚钱”展开,但他也强调,他提供的只是知识和工具,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能赚到钱。

这其实也是短视频和直播时代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博主们往往会以“教你赚钱”为噱头吸引流量,但实际上,他们提供的只是一些泛泛而谈的知识和工具,并不能真正帮助人们实现财富自由。

至于卖的是AI课还是其他东西,其实并不重要,因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利用人们想要快速赚钱的心理,贩卖焦虑和梦想。

3

我对李一舟现象的感悟

李一舟压根就不是什么码农出身充其量也就是个画画的,甚至连一行代码都没写过。但凭借着蹭AI热点和贩卖知识焦虑,硬生生把自己包装成了人工智能专家,几年时间圈钱数亿。真不得不说,清华北大不愧是顶尖学府,就连骗子都能包装出高精尖的感觉。

数据显示,李一舟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在30-50岁的中年人。这个群体往往面临着来自事业、家庭和社会的巨大压力,容易陷入知识焦虑、阶层焦虑和收入焦虑。

李一舟的课程正是抓住了这群人的心理弱点,通过精心包装的“成功学”话术,向他们承诺快速逆袭、改变人生的捷径。“穷人如何逆袭?”“普通人如何打破信息差?”这些充满诱惑力的口号,对渴望改变命运的中年人来说无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李一舟的成功,还离不开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学历崇拜”现象。“清华博士”的光环,为李一舟的课程增添了巨大的信任背书。许多人认为,只要听了李博士的课,就能获得通往成功的秘诀。然而,这只是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李一舟所贩卖的,并非人工智能知识,而是虚无缥缈的“成功梦”。

俗话说:“韭菜”也有“韭菜”的可恨之处。这句话用在那些被收割的学员身上,再贴切不过。李一舟,一个画家出身的“AI专家”,靠着包装和营销,摇身一变成为中国AI教父。他的成功,离不开那些趋之若鹜的“韭菜”。

你以为他真的是来拯救你的吗?醒醒吧!他不过是想借着AI的风口,从你口袋里掏钱罢了。那些所谓的商业模式、成功秘笈,不过是精心包装的套路。翟山鹰、张某、达达,一个比一个套路深,一个比一个坑更大。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看看你身边,有几个靠听吴某波、某润、罗振宇的课程,靠刷抖音看商业模式而逆袭成功的?他们有这功夫自己创业,还会教你?醒醒吧!他们想的是如何从你身上收割更多智商税。

如果不是因为那张讽刺意味十足的“中美AI双巨头”图,引发高层震怒,这种韭菜局恐怕还会继续上演。为什么?因为总有人愿意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总有人甘愿被割韭菜。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这句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血淋淋的教训。不要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更不要把镰刀递给别人。只有自己擦亮眼睛,才能避免被割韭菜。

目前,李一舟199元的AI课程在全网下架,其“每个人的人工智能课”小程序也被官方暂停服务,相关帐号也被封禁。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怎样令人心寒的真相。

李一舟,一位清华博士(虽然是清华美院的),本应在科技创新领域有所作为,为国家贡献力量。然而,他却选择了一条更为“轻松”的道路:利用大众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不足,包装自己,收割韭菜。

更气人的是,他还打着“中美AI博弈”的旗号,利用爱国情怀来营销自己的课程,这无疑是对民族情感的严重伤害。

清华耻辱!3年纯赚1.7亿,吃尽AI时代红利,被全网封杀

李一舟的陨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信息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擦亮眼睛,不要被虚假信息和包装所迷惑。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起事件的背后,也反映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比如,在科技教育领域,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许多人容易被忽悠。此外,一些人急于求成、一夜暴富的心理,也给了骗子可乘之机。

最后,我想说的是,天上不会掉馅饼,想要获得财富就必须脚踏实地。与“勤奋”相对应的应该是“知识”和“能力”,而不是“运气”。脚踏实地学习新技能,提升自我价值,才是通往财富之路的正确途径。千万不要像李博士一样,靠贩卖焦虑和忽悠发家致富,最后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