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降低风险?水温、盐度、PH等这7个指标关系水产养殖的成败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密度集约化养殖已经成为主旋律,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的提升,还有养殖风险的增加。


高密度集约化养殖,不比粗放型养殖,高密度意味着环境的变化会更多,更大,而且环境胁迫对于水产养殖动物来说,是一个最大的挑战,对我们相关从业人员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技术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困难,所以研究环境胁迫对鱼类的影响有很重大的意义。


今天笔者从环境胁迫的几个关键因素,谈谈这些指标和因素是怎样对鱼类免疫机能产生影响的。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鱼类的免疫机能?免疫在教科书上的定义是指机体识别和消除异物,以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保护性反应。鱼类依靠免疫器官和免疫组织、免疫细胞和体液免疫因子,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和特异性免疫应答完成防御、机体稳定、免疫三个方面的生理功能。鱼类的免疫器官主要包括胸腺、肾脏、脾脏以及淋巴组织。


...


鱼类免疫机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水温、氨氮、亚盐、PH、硫化氢、溶氧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能对鱼类所处的生存状态产生压力,我们叫环境胁迫。


环境胁迫短期内可以诱发鱼体内的防御机制,低于有害的胁迫因子,但是长期的环境胁迫,会导致鱼体处于紧张状态,致使机体发生病变,使机体的防御体系功能受到抑制,抗病能力下降,增加发病的风险。


...


鱼体的生理机能随着环境因子胁迫的量度和强度不同而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鱼类对环境因子的胁迫适应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胁迫警告期:鱼体器官和组织功能会受外界环境胁迫因子的变化而变化,从而使鱼体的机能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阶段为胁迫抵抗期:随着环境胁迫因子的变化,或者随之量度和强度的加大,鱼体的生理机能明显发生变化,体内各项生理指标、生化指标发生变动,体内的防御机制和调节机制正加强平衡鱼类的生体各项机能。


第三阶段为胁迫疲惫期:环境胁迫因子对鱼体的影响已经超过鱼体本身的调控能力,难以维持和调节生体各项生理指标的平衡,导致机体衰竭,最终出现发病死亡。


...


下面笔者就一些常见的环境胁迫因子对鱼类的免疫机能的影响,做一常规的分享。


一、水温


对于不同的养殖鱼类,对于水温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我们在根据水温分类的时候,一般分为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三个基准温度。我国四大家鱼的适温范围在20-32度,罗非鱼为24-35度,虹鳟为12-18度,不同种类的鱼类对于水温的变化和感知也是不同的,适宜的水温变化对于鱼类来说可以起到积极的变化,可以加速幼体的发育速度,提高雌体的生殖能力,促进水体鱼虾蟹的生长。


但是温度变化太大,超过3度以后,鱼体的应激性加大,会出现焦躁不安,食欲废黜,生体机能紊乱等问题。所以要求我们在下苗的时候,需要适水下苗,减少因为温差带来的应激,另外放苗之后可以泼洒抗应激的产品,如VC、免疫增强产品等。


二、盐度


盐度对于鱼体的存活、代谢、摄食、生长发育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有些淡水鱼类能够耐受较大的盐度,最佳盐度可以增加机体的摄食以及增强机体的防疫机制。淡水鱼类的盐度一般在2-5,鲤鱼、鲫鱼在盐度为4的时候,生长速度最快,食蚊鱼在盐度为2时,生长速度最快,对于大多数淡水鱼类,2-3的盐度,是维持体内渗透压,维持机体代谢的最佳盐度。但是盐度过大,会导致鱼体生体机能紊乱,渗透压发生很大的变化,造成鱼类直接死亡。


对于盐度调节措施,海水类鱼类可以直接添加海水,淡水类需要盐度调节的,可以通过人工调配的方式,进行调节。


三、PH


在养殖水体中,一般将水体的酸碱度分为五个维度,分别是强酸性(ph<5.0),弱酸性(ph5.0-6.5),中性水体(ph为6.5-8.0),弱碱性(ph为8.0-10),强碱性(ph>10.0)。养殖淡水中的ph一般为6.0-9.0,海水为8.0-8.5,鱼塘可以根据碳酸的一级与二级电离平衡、碳酸钙的溶解以及离子缓冲系统调节ph。


水体的ph改变以后,可以通过氢离子的渗透和吸收作用,是养殖鱼类的血液ph也会发生改变,破坏运输氧气的能力。Ph过高过低,直接会腐蚀鳃丝组织,造成鱼类呼吸障碍而死亡。降低ph会影响硝酸盐还原酶的活性,导致植物缺氮。Ph也会影响很多物质的存在方式和产生的毒性影响,例如氨氮、硫化氢等,由于ph的改变,会加大它们的毒性,从而毒害鱼类。


我们在调节池塘ph的时候,通常会使用酸类或者碱类进行调节。当水体呈酸性的时候,一公顷一米水深的池塘可以使用30kg的生石灰提高1个ph;当水体呈碱性时,使用醋酸、盐酸、有机酸调节,也可以使用明矾一公顷一米深的池塘用15kg;此外还可以通过生物制剂的调节和消除有机物、浮游动植物的调节等方式来调节ph。


...


四、溶氧


溶氧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指标。溶氧的高低可以影响鱼类的摄食、应激反应,从而能够直接影响鱼类的饵料系数,鱼类的发病情况,有毒物质的毒性影响,但是溶氧过饱和,也会容易引起气泡病。


池塘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以及空气中大气压强压进的溶氧,消耗氧气的主要因子有养殖动物、藻类、有机质、浮游动物等,所以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仅仅要解决溶氧的来源问题,更要解决好溶氧的去处问题。


溶氧来源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池塘有益藻类、合理使用增氧机、化学制剂等增加氧气;溶氧的消耗可以通过优化池塘藻类结构,培养有益藻类、分解池塘有机质、杀灭池塘有害浮游动物的方式降低溶氧被消耗。


五、氨氮


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主要来源于残饵粪便、底泥释放、以及死亡的藻类等。在养殖过程中,氨氮也是影响养殖动物的重要理化指标之一。一般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氨氮的浓度不宜超过0.02mg/L,但是新开挖的池塘,一般要求必须有一定氨氮,如此水体才能肥起来。氨氮过高,鱼类会产生中毒现象,严重的直接会导致鱼类生理性缺氧而死亡。


为了防治养殖水体中氨氮超标,我们不仅仅要定期检测水质,还要及时清理池塘的残饵粪便,分解有机质,保证水体溶氧充足,而且培养池塘有益藻类,增加溶氧,促进池塘硝化作用的进行。


六、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硝化反硝化过程中以及植物体内被摄取的硝酸在硝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氨以及氨基酸过程的中间产物。在溶氧充足的情况下,亚硝酸盐会被硝化为硝酸盐。养殖水体中最好是不能测量到亚盐的存在。


在养殖池塘中,一旦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受阻,亚硝酸盐就在水中积累,大量亚硝酸盐的存在会将鱼类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从而让养殖鱼类缺氧浮头,甚至中毒死亡。另外,亚硝酸盐过高还会影响鱼类的新陈代谢,免疫系统被迫害,抗病能力降低,养殖鱼类更容易受疾病的袭扰。


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池塘优质藻类,分解池塘有机质和残饵粪便,增加池塘溶氧水平。有研究表明,当溶解氧在5-6mg/L的时候,硝化速度随着溶氧的升高而加速;当ph在7.8-8.9之间的时候,硝化速度可以保持在90%。所以我们不仅仅在使用常规手段控制亚硝酸盐,也要通过调节ph、溶氧来控制亚盐。


七、硫化氢


还原性的硫化氢是在含硫化物在池塘底部缺氧的情况下,被微生物还原生成的。水体中的硫化氢毒性会随着ph、水温、溶氧的变化而变化。水温升高或者溶解氧降低,硫化氢毒性加强;ph增加,硫化氢会降低毒性。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浓度为>0.4mg/L,当然,在养殖水体中,硫化氢没有是最好的状态。


消除硫化氢的危害可以通过提升ph和水体中的溶氧,加强对于底部的管理,分解残饵粪便和有机质,避免使用硫酸铵,严重的时候可以使用一定量的铁剂,消除硫化氢的毒性。


...


写在后面的话:


环境胁迫因子还有很多,我们在找寻原因的时候,一定要综合判断,合理归因,这样才会更好地解决问题。水产养殖是一个综合的流程,每一个节点都是很关键的因素,每一个因素都制约着生产,所以能处理好环境因子对鱼类的胁迫,会大大降低鱼类发病的可能性,降低养殖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和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