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记忆乡村——张店区后南定村
...

张店区:后南定村


南定镇后南定村位于张店区南端,该村始建于明初。当时因地形复杂,村名难定而以同音得名南定。此后为与前南定区分,改为后南定村。

村庄古迹

石山寺 位于后南定村东石山,本名石佛寺。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石山寺,县东北 25 里石山北麓。石山又名卧龙山。传说,上古时代,二郎神挑山赶太阳,至此卸担歇脚,脱靴磕砂,留下砂粒,化为石山。先人为纪念仙迹,明初在此建石山寺。

该寺分南北前后两院。前院一对石狮分立山门两侧,朱红大门,镶满大铆钉。门枕石东边是青石,西边是沙石。该寺中轴线是南定次生断层的北向线。

进入山门,东西两侧各有厢房,专供僧人和香客住宿。前院北设大殿,殿内壁画满目。大殿北是后院。后院设有三座两层阁楼。北阁最高,阁门内供着石佛爷塑像。东西两阁分别供着张、薛两位神人的塑像。每逢正月十六、九月九,这里香火极盛。

山门外,是一条东西大道。路南西侧有一小院。小院西屋里住着一个江湖郎中,人称疙瘩先生。小院南面,是一片广场。广场南边,建有戏楼台。西侧石碑高耸,林木繁茂。乾隆四十一年《淄川县志》载:“孤峰突兀,怪石嵯峨,松柏郁葱,一望深秀,颇具林壑之胜。石佛寺古刹也。”该寺于 1968 年拆除。

围墙 清朝末年,村人为防匪患,环村庄高筑围墙。筑墙的材料就地取材,挖土加灰夯筑。墙立起来以后,墙外形成深沟。村人称围子壕。旧村改造前,村东、村北的土墙还依稀可见。

后南定村还有六个村门,即两个北门、两个东门,南门、西门各一个。其中,以大北门最为壮观,门墙砖土结构;大门为木质,高 3 米以上。该门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还完好无损。旧村改造时拆除。

关帝庙 位于村十字路口的交汇处,建于明初。该庙青砖镶框,石头砌墙,独门圆窗,上挂青瓦。庙内有关羽、关平和周仓塑像,门内两侧分立哼哈二将。庙基高出地面约一米。庙前是小院。院南面是影壁墙,上镶重修关帝庙记碑两块。院西是土墙。院东是青石砌阶,石凳护栏。东南门四层台阶,青石护边。

庙院内有一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古槐树。历经600余年风雨,秃枝枯干,仍新枝挺拔,碧叶扶疏。庙台南是一东西通道,上有石桥一座。此庙于 1985 年拆除。

源汾故居 位于后南定村中北部,坐北朝南,由清朝同治年间淄川县候选知县盛源汾购置于窎桥的王氏家族。临街有可容大车进出的过堂巽门。两旁基石浮雕麒麟;朱红大门,上挂灯笼一对。门内有古柳树七棵。镶嵌蓝砖碧瓦的二门朝东,三门朝南。影壁砖刻“福”字。院内北屋砖石结构,上盖青瓦,前有廊檐。廊柱两条,直径 40 厘米,高 7 米。东西廊端青砖发碹。屋门前三层青石台阶,两侧青石条凳。屋内四梁八柱,分东西两间和南北过道。过道通屋后花园,花园内有养鱼、喂牲口用的巨型青石槽。北屋东边设厨房,西边设粮囤。屋前院有东屋、西屋各三间。院内有辘轳水井,有大石桌、月台,还有柳、槐、枣树等。院外有水磨房、旱磨房、碾房和牲畜圈。宅内建筑大部为砖墙瓦顶,鳞次栉比,十分壮观。1938 年,日本鬼子火烧南定,全村房屋几乎全被烧光,该宅北屋是幸存的两处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北屋曾为八路军某部团部。1953 年志愿军黄海部队回国休整时,某团部设在北屋。1965 年,这里又为市“四清”工作队办公室。该宅于 1985 年村庄规划时拆除。

是亦园 位于后南定村西北隅,南对梓橦,北依三泉,暖水河、漫泗河绕其西,卧龙山临其东。清初淄川举人高玮所建。四周有围墙,园内种桃李及杂树。门内竹篱曲折,北有木香一架,架前有一巨石,石旁栽牡丹数棵,架西有百合数株。北凿一池,种莲养鱼。池北临水有一草亭。山花林禽不知其名,梨枣葡萄取之不尽。乾隆《淄川县志》内有载,现已不存。

盛强碑、盛良碑、盛锡汝碑 盛强、盛良为南定盛氏四世祖。二碑各高 1.55 米,阔 0.73 米,厚 0.22 米。碑书正文。1917 年(民国六年)农历二月二十日由盛氏十二世族人立于南定西山盛氏祖茔。

盛锡汝系南定盛氏八世祖。碑高1.5米,阔0.6米,厚0.2米,碑书正文。1929年(民国十八年)农历十月二十日由盛氏十二世族人立于南定西山盛氏祖茔。

以上三碑曾在“四清”和“文革”中遗失。1997 年,清明盛氏族人将其找回,立于后南定村公墓。因岁月久远,风蚀雨侵,字多模糊。

日本洋行旧址 位于后南定村西原淄博砂布厂院内。南北长10.7米,东西宽13.8米,面积 124 平方米。该处东临车站街,西 80 米处为张博铁路,北面是砂布厂办公楼。该建筑原为日本商人商住楼,民间称为车站洋楼。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为中国第四砂轮厂产销科和招待所。1970 年为砂布厂仓库。

该建筑系红砖水泥结构的二层楼,东面、南面有配房,北面配房及西面廊厦已拆除,楼顶盖有黑瓦。建筑主体部分保存较好,外墙面装饰有部分改动。

该建筑为张店区近现代具有日式风格的建筑之一。2010 年 7 月被列入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盛氏小学 盛氏小学始建于 1923 年,坐落在后南定村西北角北门里路东。学校占地 1.5 亩,有教室三间、办公室两间、厨房一处。校门朝西,门两侧悬挂两块虎头牌,上面写“学校重地,闲人免进”。迎门山墙挂“南定盛氏小学”校牌。校园内设操场,植花草树木。

盛氏小学创办人是盛源汾次子焕鼒。他带领族人利用祖茔树木和祭田地租,做资

金购置土地,边建校边聘教师开课。初收学生 40 余人,盛氏子女入学免收学杂费,外

姓入学适当收费。开办 1—4 年级单级复式教学,课程有国语、算术、常识、修身等。

教室正面悬挂孙中山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对联。每逢孙中山逝世纪念日、

新生入学、学生毕业都举行纪念活动。

1938 年,侵华日军火烧南定,学校被毁。前后办学 16 年,培养众多仁人志士。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南定小学,学生来自后南定、前南定、南店、漫泗河、小董等村。2000 年 8 月撤并到崔军。

村中名人

盛源汾(1837—1915),又名汝南,字恢唐、子澜,号艺兰,清同治年间蒙奖河功五品顶戴,议叙淄川县候选知县。博学向善,德才双馨。创修《淄川盛氏族谱》,自撰、自书、自刻印。一生致力儒学教育,建艺兰书斋专供教学,是南定地区最早的私塾。艺意种植,兰为君子,其斋名寓义为培养君子的书房。后人称学校为书房,即源于此。

源汾一生积德行善,注重门风,立“诗书继世,仁义传家”家训,言传身教,誉满乡里。20世纪初年,巨野和费县一带遭遇水灾,难民200余人逃至南定,聚集村东石山寺多日。源汾吩咐家人每日施粥送饭并赠衣馈物。众难民感激涕零,临走时一起到门口伏地磕头。昔日,南定与小董村之间有一大道,是乡人赶集、上坡与周边村庄通行的必走之路,也是南去罗村买炭、运货的必经之路。但是,漫泗河自东向西流经此处,路人垫石为桥十分不便。1880 年前后,源汾倾全家多年积蓄在河上建了一座三孔双车平石桥。十里乡人广为赞扬,并在桥头立碑纪念。此桥历经百年沧桑,现已淤埋河下,碑已不存。

郝维昭 生卒年月不详,字晋斋,号鹿岩,邑庠生,天资聪颖,体形端庄。其父去世时,年仅八岁便能把丧事礼节做得很是周到。入庠后成名士,外地许多大户人家争相以高薪聘请他去任教,但他以母亲年事已高,无人照料为由,一一拒绝,只在邻村教书。他每天必回家探望母亲,几十年如一日,直至母亲寿终。所教弟子成名者很多。崔军村进士王建本就是他的学生。维昭百年后,王建本曾为其撰写碑文,赞美他“孝诚”。维昭善于书法,真草俱佳,名闻遐迩。求字者甚广。晚年精于风水,受四方百姓敬仰。享年七十八岁。《后南定郝氏族谱》有载。

“圣贤愁”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香火旺盛的石山寺西南百余步,有一不高的山峦。山上松柏成林,林中一巨石,石上镌刻“圣贤愁”三个隶书大字。

一日,寺中仨和尚偷戒出来吃酒,至巨石下,席地而坐。商定以“圣贤愁”为题,每人用其中一字各作打油诗一首,以助酒兴。

思忖片刻,和尚甲念道:“圣,口耳王,口耳王,壶里有酒我先尝,有酒无肴难下口,割我左耳尝一尝。”然后自饮一杯。

和尚乙念道:“贤,臣又贝,臣又贝,壶里有酒我先醉,有酒无肴难下口,我的‘又’耳脆不脆。”也自饮一杯。

和尚丙念道:“愁,禾火心,禾火心,壶里有酒我先斟,有酒无肴难下口,拔根汗毛表表心。”也自饮一杯。

言罢,仨人哈哈大笑,推杯换盏,一醉方休。(罗光洲 李森)

...

【本文选自淄博政协 特此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