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用异样的眼光看明朝——《细读明朝三百年》


...


高晓松曾经在其谈话栏目中,说大明三百年,一无名君,二无名相,三无名君,整个一个大明王朝就成了一个“三无”王朝,再加上反应明朝的影视剧,反应的都是明朝历史中的黑暗面—怪癖满满的皇帝,滥杀无辜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严密监视等等。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透析明代政治运作和中国帝制时代文化本质的经典范本,读完给人一种整个明朝处在僵化中,与世界脱节的感觉。

作为元与清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中间,被人们认为具有正统性的王朝,明朝承载着人们太多的疑问和不甘心。公元1500年后,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殖民者绕开大陆强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海上殖民拓展,世界在广泛的联系之中逐渐成为成为一体,海洋不再是阻隔知识交流的铁幕,中西方之间的知识交流,中国文明的独特经验也为西方启蒙运动所借鉴。然而在三个世纪之内,贯穿于整个明代的世界文明竞争中,明代重复了中国历代王朝所固有的历史周期律的特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中王朝治乱循环中的一个。

明朝是特殊的,它无法摆脱元代文化制度的影响,又是普遍的,中国历代王朝遇到的边地兵患、贪污腐败、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几乎一切灭亡国家的因素,它都具备。

《细读明朝三百年》,解开了我们对明代历史的一个个疑问,还原了历史的真相,让我们明白在情绪化的黑与白之间,有着大量真实的灰度。

开国困难,前所未有

中国历史中,没有哪一个朝代开国如明代一样的艰难,元朝九十五年的统治无疑是十分失败的,天灾人祸,元末农民战争百万人级别的城防战,空前绝后,与明代一样开国惨,恐怕也只有上个千年的两汉了。

面对不利局面,朱元璋充分行使国家权力,大搞水利建设和移民,稳定了粮食生产,同时改变了元代以来的佃户制度和匠籍制度,给予基层劳动人民一定的自由,同时朱元璋铁腕反腐,清人在《明史》中也是高度赞扬:吏治澄清百余年。

衰退与挽救

北部边患始终威胁着大明,土木堡之变是瓦剌和大明之间实力,最为直接的较量,瓦剌通过“黑市”购买火器以自强,“黑市”是宦官与地方腐败官员所经营的。

明代兵工实行多头管理,各方插手,多方损耗,本意是钳制,却造成了浪费和扯皮,最后就成了各部门不顾全局的意气之争,吵到皇帝那里,就直接搁置下来,武器装备越来越陈旧。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朱祁镇沦为俘虏,朝中大乱,召开会议商讨对策,群臣嚎哭不止,此时王振的心腹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出来呵斥,河州人士给事中王竑拉住马顺头发一顿猛揍,甚至咬下了其脸部的一块肉,马顺随即被群臣殴死。王竑在北京保卫战中辅佐于谦,之后也是颇有政绩。

其实整个大明王朝绝不缺乏,王竑这样的能臣义士,可是在制度的缺陷与自我封闭面前,还是没有走出历史的大幕,《细读明朝三百年》,其中的人或事都给人以无限的思索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