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光启、汤若望与中国农历

在我国明朝时期,历法渐渐不准,产生时差,修历法成为明朝一个大问题。我国历法在汉朝时候制定,经过了1000多年,时差已经越来越大。但是现在的明朝也不知道该怎么办?1610年和1629年,负责天文的钦天监没有正确地预见到当天的日食,而徐光启去玩预测到了。这说明原来的历法问题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那只好让徐光启来负责天文工作,编制新的历法。

... 汤若望

原来明朝是不允许学习历法的,国初学天文有历禁,习历者遣戍,造历者殊死

我们在此不需要太多的天文知识,只要回忆下我们曾经看到过的日食,倘若国家的预报是错误的,我们并没有观察到那一天的日食,是不是感觉到很失望呢,还会说科学家是错误的,没有权威。

的确如此,那徐光启就是当时的国家科学家。日食都报错了,那么我们平时的年月日都要过错,而这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安排。

一日的时间是早上太阳升起到落下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再次升起的时间段,这个容易理解。一个月是根据月亮的圆缺确定的,从上次月亮完全消失到月亮逐渐升起,变为新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到无月这一月相的完成过程称为一个月,时间大约需要29多天,精确到时分秒。但并不是精确的整天数。我们的日历也就是根据这种变化来确定月与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历就会变得不精准,需要不断进行修正,以便更好地预测时间。而一年的时间则是看季节的变化。而一年是太阳在黄道上走一圈,这个时间也不是每一年都相同的。人们就把四季更迭的周期(回归年)定为年,把月亮盈亏变化的周期(朔望月)定为月。

...

一回归年365.2422日,一朔望月为29.5306日,它们既不是月的整数倍,也不是日的整数倍,使用起来很不方便。因此在人为规定历法中的年和月都是整数日,这种整数日的年和月,称为历年和历月。

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和崇祯二年五月乙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钦天监预报有错,而徐光启按西法预报均得应验。

... 徐光启


这里涉及到复杂的天文知识,而徐光启认识了西方的传教士,他们带来了西方天文知识,其中有汤若望,他的知识来于最新的欧洲天文知识,主要创作者是第谷,一位对天象观测精准的天文学家。他制定的星象图,到今天还有使用的价值。

第谷是怎样观测天象的。据说他是个丹麦人,出身贵族,喜欢天文学,在一次观测土星和火星相合时,时间提前了。这激起了他的好奇,他放弃了学习法律,转而专门学习天文学、研究天文,开始观察天文。据说他观测到一颗恒星,达一年多年时间,发现这颗恒星变得微弱了,他是用肉眼观察的。由此他认为天上的恒星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动的,没有变化的。

... 弟谷


古希腊的天文知识,都认为天上镶嵌着满天的星斗,绝大部分是不动的,我们向四周看下,这些天上的星星形成了一个天球,天球的中心点则是地球。所有的星星包括太阳、地球、行星都是在环绕地球做运动的,即所谓地心说。

太阳是绕着地球转动的,并不是现在认为的地球绕太阳转动。这的确很符合我们常识。我们把太阳一年运行的轨道叫做黄道。

...

徐光启应该也是掌握了这样的知识,认识到地球的转动问题。在古代中国地球的印象又是什么样的呢,天圆地方是一种基本的认识,以为大地是方形的,天是圆的,他们没有认识到地球也是圆的,以为我们所在的土地上一块漂浮于大海上陆地,四周都是海。所谓普天之下,四海之内,中国是中心,很自然地认为太阳是绕着自己转的,从来没有想到我们是绕着太阳转的。但是根据太阳、月亮、行星的位置变化推出日历,即计时法,还是很可以的,虽然是比较的粗糙,但很实用。


...

汤若望不是中国人是德国科隆人,他在中国为官,经历了明清两朝,他与徐光启一起修订了中国的农历,成为中心文化交流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