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506年,一声长啸打破了贵州龙场夜间山空的宁静。
理在哪里?
理在心中。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后来的史书在描述这一伟大的瞬间,都用了两个字“顿悟”,因为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诞生了,虽然在她诞生偏僻的山谷,甚至没有见证人,但黑暗遮挡不住她永久的光明,智慧之门一旦开启,将为无数人开启前进的向导。
一、王阳明是谁?“心学”又是什么?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是其忠实的粉丝,在他随身悬挂的腰牌上,刻有七个大字:一生伏首拜阳明!
曾国藩: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孙中山:日本的旧文明皆由中国传入,五十年前维新诸豪杰,沉醉于中国哲学大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
余秋雨: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廖若晨星...好像一切都要等到王阳明的出现 ,才能让奇迹真正产生…王阳明一直被人们诟病的哲学在我看来是中华民族智能发展史上的一大成就,能够有资格给予批评的人其实并不太多。
在我看来:阳明先生是一个可以与“孔孟”相提并论的人,因为他们的思想都永垂不朽,所以让我尊敬称其为“阳明子”。
什么是心学?
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心学”告诉我们“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我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但人只要还活,就需要“致良知”,真正能做到“知行合一”的人有几个,“知行合一”是每一个一生需要不断实践的命题。
二、真正的成才不一定是成绩好的“三好”学生,但一定是理想信念坚定的人。
1、阳明不愿意当一名“三好生”。
高晓松说:清华硕士的他在家里学历最低,“硕士在我们家是文盲。同样,王阳明也有一个牛逼的爹,王华,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公,状元公在现在肯定比博士学历的含金量高,我觉得可以与社科院院士有的一拼。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生来会打洞,老子英雄儿好汉。牛逼的老爹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能够好好学习,将来也搞个状元及第,当个公务员。
为了儿子的前途,状元公是不怕花钱,为自己的儿子花重金,请名师,用现在的话讲,教育投入。这就像现在很多家长跟风报班一样,催生了各种教育机构。特别是现在经济比较低落上,很多商场都不是很景气,但进商场发现,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却是琳琅满目,家长们更是乐此不疲,觉得只要给自己孩子报了班,孩子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花钱买心安。可怜天下父母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谁人不想。在我看来,孩子的成才,是有多方面因素的。
首先:孩子到底是不是学习这块料很重要,首先要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孩子,这是智力评估。客观来讲,每个人的智商基本上都差不多,120左右,但也有爱因斯坦、霍金这类出类拔萃,清华北大每年的招生数量也是有限的,不是每个孩子都能上清华北大,换句话讲,条条大道通罗马,马云没有只上了个杭州师范,盖茨大学没有毕业,也创造了一个商业帝国。要尊重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其次: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成才与良好的家风分不开,有些家长,下班回家自己抱住手机不放,却对孩子玩手机大骂特骂。下班时间出去喝酒应酬,却声称自己没有时间陪孩子学习,其不谬哉。
言归正传。孩童时期的阳明并不是老师眼中的“三好生”,上课不爱听讲,东张西望,下学掏鸟蛋,踢球踢破学堂窗户。常问些“怎么天上只有一个月亮”稀奇古怪的问题,总之和他老爹年轻时比:差远啦!父母曾经为了让他学习,甚至把他心爱的象棋扔到河里,阳明写下了着名的《哭象棋》。
哭象棋
王阳明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坠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2、10岁孩童的辩证法
(1)认识儿子
咏金山
(明 王守仁)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蔽月山房
(明 王守仁)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 当见山高月更阔。
两首诗让王华这个大状元感受这个儿子的不同寻常,这个受程朱理学教育多年的大状元,在仔细品读后,感觉到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玄妙,这种思想自己难以明喻,他第一次感觉这个儿子的特别。
(2)本科早已经毕业
对于这两首诗,我不想做过的解释,因为网上有很多的大咖。但我要说的这两首隐含的辩证思维,也就是我们现在叫的辩证法,是现在很多哲学本科,甚至硕士博士都也达不到,有的时候,我个人认为一个人要学好哲学,天赋很重要。其实,10岁的阳明在哲学这门课程上,可以评为讲师、教授,本科早已毕业。
(3)狂妄的小子
关外的草原、骏马,让阳明心胸澎湃!
洪武永乐大帝的丰功伟绩,让他热血沸腾!
父亲:“我已经想好了收服鞑靼的方略,你帮我向皇帝建议,给我几万人马,我荡平鞑靼,建功立业,让我当个大将军。
对于每一个男孩子当将军的梦想,驰骋疆场、战场杀敌。
但这一次状元真的恼怒了,你他妈的真是太狂了,老子都是状元,收服河山是你考虑的事情吗?
也许阳明对父亲的恼怒也震惊了,因为从小到大,父亲还从来没有发过这么大的火,奥,可能我真的谁,我的世界观可能真的错了,我回去在考虑下吧!
然而,几天过后,阳明再一次来到父亲的面前,爸,我错了,我不想带兵打仗,我有了新的想法,新的志向。
好啊,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爸爸什么都支持你。你想干什么,给爸爸说说。
我想:做圣贤!
三个字如雷轰顶,狂,太狂,太太狂!
17岁的小子立志:做圣贤。
一颗种子在17岁阳明心中种下了,我想在我们很多人看来,这个想法真是太狂妄了,这就好比在明朝时,我对人说,我想上月球。但幸运的是,这颗种子埋在阳明的心中,一颗种子有天生孕育的土壤,伟大即将开启,让我们拭目以待。
三、走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即使父亲不理解我,即使世界都抛弃我,我就是要“做圣贤”。
1、答案是否正确
怎样成为圣贤?圣贤在哪里?
在与新婚妻子回家的路上,一位书生给出了答案。
格物穷理。
存天理,去人欲。
如何格物?王阳明问到。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阳明惊喜若狂,我找到了,找到了,我找到如何做圣贤的道路。答案是否正确,我不得而知。
其实,在寻求真理的道路,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犯错也是一种探索。可能努力99次都失败了,第100次就是成功,贵在坚持,天下成功之人贵在一个坚持。
2、“格竹”产生的怀疑

放下新婚燕尔的娇妻,阳明跑到自己家的后花园里,对着自己的竹子,格!风吹雨打,不吃不喝。在他的世界里,只有他和竹子,他要在竹子上寻求真理,他要通过竹子做圣贤 。
可是,换来的却是他病倒了,“理”在哪里?竹子你快告诉我,他不停地对竹子说。我觉得阳明是一个“痴人”,只有对一个东西真正达到“痴”的境界,方可成圣。
前进吧!未来在等着你。前进吧!在寻求真理的道路,谁都会遇到困难。前进吧!你可能离真理还有一步之遥。很多人失败在一步之遥上,幸运的是,你坚持住了,因为你是王阳明。
3、与和尚的对话,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真理之光即将开启。
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
和尚答:“还有老母。”
王阳明再问:“想念她吗?”
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
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什么是天理,天理自在人的心中。有些人可能错了,他思考了,他行动了,可是还要再等十几年,这就是寻求真理的艰辛。
4、龙场顿悟,圣人终将是圣人。

这就是开头那一声长啸,可是这一天终究还是来了,我们应该为阳明先生感到高兴,因为他让我们见识了心学这一伟大学说!
有的时候,我觉得对于先生被贬来到龙场这个地方,有时也是一种幸运。天将降大任欲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增益其所不能。
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洲。
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
“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
父亲,我没有当上状元,可是我找到终极的智慧。原谅我,不孝的儿子,我实现了做圣贤的愿望,希望你能够理解我。
此心光明,亦复何求!足矣,别了,我的世界!但我的思想足以照耀未来。
最后,让我们以阳明先生一首共勉。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个人的理解,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参考《明朝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