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校长心里究竟该装着督导还是孩子?

近日,到一所学校调研,并顺便参加了教师大会。校长是远近闻名的名校长,有自己的名校长工作室,算是所谓德高望重的校长。

教师会上,各个分管副校长或中层干部,安排布置了工作之后,校长开始讲话。校长讲话的中心和主题,几乎都围绕着一个词“督导”。比如,要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不能有违背师德的行为,否则,督导会被一票否决;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否则,督导会被扣分;要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否则,家长对学校评价不高,会影响督导;要积极化解矛盾,避免投诉,否则,要影响督导;要高度关注安全工作,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否则,要影响督导………

在他讲话的20多分钟时间里,“督导”出现的频次最高,至少有60次!

但很遗憾,我几乎没有从他的讲话中听到“孩子”!比如,要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不能有违背师德的行为,否则,孩子的身心会受到伤害;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提升教学质量水平,否则,孩子的发展平台会受到限制………

众所周知,督导评估是上级对学校一年来教育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考核任用干部的一个关键指标。

督导还有一个功能,即教育行政部门奖励校长、老师的一个依据。也就是说,督导等级高、名次高,学校的奖励就多,老师的钱包就会更鼓,反之亦然。

但有一个怪象,即督导评估高的学校,学生培养得并不好或者说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见得出众。比如各地的督导都有各种加分和扣分政策,一旦某些学校利用各种资源加分多而扣分少的话,倒挂就会出现。

也就是说,督导和关注学生成长,虽然并不是绝对的矛盾,却往往有倒挂现象。

管理学上有句名言,“要什么就评什么,评什么就有什么”,这说明了在管理中评价的重要性。督导本身就是一种评价。比如,为了推进某项重点工作,就有针对性加强对该项工作的评价权重,下面的人自然就会跟上。

我仔细阅读过这个区域的督导评估方案,客观上,还是非常全面完整的。也就是说,督导的优劣,确实能够反映出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反映出对社会服务的水平,还反映出学生的成长水平。

但请注意,言必称“督导”的背后,究竟反映了校长怎么样的管理观、教育观和育人观?

在教师会上,言必称“督导”的背后,又传递给教师怎样的教育观?

教育需要督导,这是方向和常规的保证;但教育绝不仅仅是为了督导,孩子(学生)的最高价值取向永远不能矮化、弱化!

教育学首先是人学,所以:

孩子(学生),必须是一切教育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孩子(学生),必须成为教育的最高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