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鲁迅:摆脱冷气 拒做看客

1909年,鲁迅在杭州两级师范教化学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一节课,鲁迅正在教室里为学生们试验氢气的燃烧,因为忘记了带火柴,所以急着回去拿。临出教室之前,他特意告诉学生,千万不要动收好了的氢气瓶,以免混进了空气,在燃烧时炸裂,那是很危险的。可是等他取回火柴刚一点火,氢气瓶却一下子爆炸了,瞬间,鲁迅的手上,白布衫上,还有点名册上全溅满了血。这时鲁迅才突然发现,前两排的座位已经全空了出来,学生们就是趁鲁迅出去的时候放进空气,然后躲到安全的地方看热闹去了。

【戴错胸围可引致脊骨痛】
Sponsored by Bonluxe葆露丝

鲁迅事后曾就此事发感慨:可见这些年长的学生,对我这个青年教员的话是既不相信又相信,因为不相信,所以要试一试;因为相信,所以要在别人身上试试。遇事要躲,有热闹要看,这件小事显示出的人们心灵深处的污垢让鲁迅觉得特别心寒,他终于弄清了为什么许多原本一腔热血的人会渐渐的心灰意冷。


...


在一次次的碰壁后,鲁迅开始将这种隔膜和冷漠纳入到对国民性的思考当中,他开始从一个个再普通不过的中国人身上,逐渐认识了整个中国。

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小杂感》

特快上门维修洗衣机雪柜合理收费
Sponsored by 盈丰维修工程有限公司

就像鲁迅在《小杂感》里所悲悯的那样,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人们在各自局促狭窄的小天地里经营着自己的喜怒哀乐,而对于他人的悲欢,只不过是一个冷眼旁观的看客。世界是如此热闹,可人心却彼此阻隔,这种隔膜就像黑夜里的一丝冷气,在黑暗里缓缓地扩散。


...


少年不能理解老人的沧桑,群众不能理解英雄的寂寞,不同的家境,不同的经历或者不同的性情,都使隔膜无处不在,就像鲁迅说的: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捡煤渣老婆子身受的酸辛;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人的老太爷一样;贾府上的焦大,也不爱林妹妹的。有留洋归来的学生,一看见本国乞丐很多,就非常诧异,慨叹道:他们为什么不去研究学问,却自甘堕落呢?旁观着别人生计的辛苦而无动于衷,这样的隔膜足以令人咋舌。

想将法式甜品兴趣变成职业?
Sponsored by 香港专业烘焙职业训练中心


人与人几乎不可能达到完全的理解,而如果加上冷眼和旁观,那就更是人生的苦难,对这一点,鲁迅深有体会。在十八岁那年,鲁迅是在S城人们的冷眼里告别了母亲而出走异地的,这段经历对鲁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以至于若干年后,他的小说中的人物还时常淹没在S城人们冷冷的眼光里。日本的幻灯片事件让他猛然发现了这种冷漠的眼光背后,隐藏了整个民族冷眼旁观的心态,而新文化运动狂飙突进后的冷寂再一次印证了他的判断——中国有的是寂寞的英雄,而自己也绝不可能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鲁迅感受到了未曾体验的无聊,他说: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在中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围观,用鲁迅的话说,就是“看客”。对于先驱者来讲,群众是看客;对于痛苦者来讲,陌生人是看客;对于清醒者来讲,麻木者是看客。隔膜在看与被看之间深入到整个的民族的性格当中,粗糙的人心渐渐磨得平滑,不再对悲喜有敏锐的感受了。

“日本照明黑科技”“LED行动电源强光手电” 远射5000米!比汽车大灯照的更远更亮!
Sponsored by Amanora MALL

做他人人生的看客,这个现象是鲁迅对国民性最经典的概括,即便是现在,大街上也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一辆汽车坏了,停在马路上,一群人围着呆看,也不知道在看些什么,用鲁迅的话讲,所得的结果无非是一团乌油油的东西。表面是看热闹,而实际上整个人生就是这样一路看过去的,只要与己无关,也不管对别人而言是多么大的灾祸,过程越曲折,看客越觉得好看。

...

看客的心理很复杂,说他冷漠到对周围的事情全然不关心也不对,因为他还要看,而且只要有热闹,就要赶着看,挤着看,看不到还要打听,然后津津乐道,甚至不会关心自己咀嚼的是别人撕心裂肺的痛苦。比如祥林嫂:“我真傻,真的……”每当她讲起阿毛惨死的时候,镇上的人们就有了这样的反应:

城大SCOPE 三年制英国大学荣誉学士学位课程
Sponsored by CityU SCOPE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


对于她们来讲,这是一场戏,她们可以在戏里施展自己的同情,却并不介意让祥林嫂再经历一次回忆的痛苦,也并不留意祥林嫂正在这样的折磨里摧残自己,一步步向死亡走去。

换言之,别人的死亡又算什么呢?在阿Q被游街押送刑场的时候,蚂蚁一样的人群拥挤着来看行刑的热闹,这种场面吓坏了阿Q,他想在人群里抓住点希望,可是却看到了“咬他的灵魂”的眼睛,鲁迅这样描述:

【习惯关系】别让回忆充当多于记录的角色
Sponsored by 好集惯 BetterMe Magazine

4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砍柴刀,才得仗这装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回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解决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

这些眼睛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


在这些眼神带来的恐惧中,阿Q还没没来得及“啊”一声就做了无名的冤鬼,可还是没能得到未庄人好的舆论,“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习惯筹备】醒你4招,教你做“时间管理达人”
Sponsored by 习惯筹备

鲁迅多次感叹,人和人的魂灵是不相通的;人们的苦痛,是不相通的。当一个人身陷苦难或者正醉心于自以为伟大的事业时,常常会成为被围观的对象,人们窥视着他的苦痛,争先恐后地站在那里,表情卑琐并且麻木。

鲁迅曾在《一思而行》中针对中国人这种旁观盲从的心态议论道:

即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人;又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叫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知是“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然而又心怀不满,骂他的莫名其妙的对象曰“妈的”!


...


这种从众的心理表现出的是低俗的好奇心,还有毫无判断力的精神状态。鲁迅对于这些人劝告说,人说三思而后行,可是在看热闹之前,哪怕只有“一思”,也不会让自己的人格低落到这种程度。即使这些看热闹的人没有了,社会也未必就会冷静下来,但最起码要比现在更像点样子。

一个社会的公德心往往体现在一些不足挂齿的小事上,集体的羞耻心和正义感没有了,即使有人愿意站出来为这个社会做一点事,他又怎么会不感到孤独和心寒。耶稣为了众人被钉上了十字架,可是众人却在为行刑的刺激而喝彩,这一切让鲁迅难以遏制他的愤怒。当鲁迅痛恨于自己的被围观时,他想到了复仇,而且是鲁迅式的复仇,他设想了这样的场景:

有一对男女,他们赤裸着全身,捏着利刃,对立在广漠的旷野上,像是要拥抱,又像是要杀戮,这个场面定是一场好戏的开始。

于是路人们从四面奔来,密密层层,像成群的槐蚕爬上墙壁,又像成群的蚂蚁扛着食物,他们拼命地伸长了脖子,要鉴赏即将开始的拥抱或者杀戮。

然而,他们对立着,在广漠的旷野上,裸着全身,捏着利刃,既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连拥抱或杀戮的意思都没有。他们就这样站立着,一直到永久,身体渐渐的干枯了,然而仍然什么都没有发生。

路人们于是感到从未有过的失望和无聊,这种无聊钻进了他们的心里,散布在每一个毛孔里,他们的喉舌干了,脖子也酸了,最后只好面面相觑,没意思的走散了,甚至觉得自己也已经等待得干枯了,没有了活人的生趣。

当旷野上只剩下他们的时候。虽然已经站立得干枯,虽然与麻木的鉴赏对峙时付出了生的代价,可他们还是反过来赏鉴着路人们的干枯,这种复仇的快感竟使他们永远沉浸在生命的飞扬的欢喜中。

无戏可看,这就是最快意的复仇。


...


鲁迅告诉我们,面对这些冷气、隔膜还有旁观者的眼神,对付它们最好的办法是不必理会一切的成功者,总要做好准备面对冷笑,要么在冷笑中成功,要么在冷笑中猥琐腐败,以至死去。人应当在孤阵中拥有一种自信,没有炬火,那么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我要上头条# #心晴计划#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