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讨厌知识分子的刘邦,如何利用文人的力量去治国安邦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创建大汉王朝。当时的社会,经过秦朝长期的横征暴敛,以及秦末的连年战乱,社会元气消耗殆尽、百废待兴。以武功得天下的刘邦,是如何借助文人的力量治理烂摊子的呢?讨厌知识分子的刘邦,从武功转为文治安邦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呢?

... 讨厌知识分子的刘邦,从武功转为文治安邦的过程中又发生了哪些事呢?


一、汉初的社会局面

刘邦通过“约法三章”顺应了天理,争取了民心,最终统一了天下。可是刘邦拿到手里的天下,是什么样的局面呢?春秋战国诸侯纷争,各国之间打了几百年的仗,到了秦朝好不容易实现了统一,但是老百姓没有过上一天消停日子,不是服军役、就是服徭役,秦朝末年群雄逐鹿打了几年,后来又经过了四年的楚汉之争,社会元气消耗殆尽,整个天下百废待兴。《史记·平准书》里是这么描述汉初社会状况的:

“汉兴,接秦之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饷,作业剧而财匮。”

汉朝刚创建的时候,接管的是秦朝留下的一个烂摊子。摊子烂到什么程度呢?青壮年男子当初都上阵当兵打仗去了,老弱病残在后方搞后勤运粮食,由于军役徭役十分繁重,百姓不事生产,造成了百姓家里面都非常穷,整个国家都穷。国家和百姓穷到什么程度呢?《史记·平准书》里记载说:

“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贵为天子的刘邦出行的时候,想要凑齐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找都找不到。因为,马都在当初的战乱里战死了。朝中的文武大臣连马都没有,只能坐牛车出行。普通老百姓就更惨了,家里边没有任何值得藏起来、盖起来的东西,缸里没有米,袋子里没有钱,更不用说戴金银首饰了。

... 汉朝初年,社会元气消耗殆尽,整个天下百废待兴


刘邦没当皇帝的时候,曾经羡慕过秦始皇的穷奢极欲,可是真正轮到刘邦做皇帝的时候,刘邦只能省吃俭用。坐着五颜六色的马车,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财政,刘邦要多憋屈有多憋屈。

秦朝灭亡的一大教训就是没有及时与民休息,没有从武功转为文治。那刘邦有没有制度转型的自觉呢?完全没有!因为刘邦出生于社会最底层,他没文化没见识,根本不懂治理国家的大道理,所以刘邦没有转型的自觉。

那能请教有文化的人怎么治理国家吗?要命的是,刘邦不仅本人没文化,他还特别讨厌有文化的知识分子。《史记》里边就记载了刘邦不止一次骂儒生的事。但是刘邦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利用,所以在必要的时候,刘邦也善于利用知识分子。

... 刘邦虽然讨厌知识分子,但是他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利用,善于利用知识分子。


二、汉朝创建以后,刘邦善于利用的特点很快就显露了出来。

刘邦手底下有一个文官叫陆贾,陆贾精通儒学、能言善辩,他在进谏刘邦的时候经常长篇大论。有一次,陆贾又在刘邦面前背了一大段孔孟之言,气得刘邦忍无可忍,对陆贾破口大骂。《史记》记下了刘邦骂人的话:

“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

刘邦说自己是骑在马上打天下的爸爸,让陆贾少在他面前酸文假醋的。陆贾听到刘邦爆粗口,就哈哈大笑说: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汤武逆取而顺守,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陆贾指出刘邦虽然是从马背上得到的天下,但是不可能从马背上治理天下。接着陆贾引经据典,用商汤和周武王作例子,说明商朝、周朝都是用武功得的天下,但是商、周创建以后是用文治去守天下、治天下的。

... 陆贾指出刘邦虽然是从马背上得到的天下,但是不可能从马背上治理天下。


刘邦听了陆贾的话以后,虽然不高兴,但是自己也很惭愧,认识到秦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制度转型、没有从武功转为文治。真是一念之间善恶立现啊。

刘邦还有一个高明的地方,就是他不仅仅是惭愧,他还立刻采取了实际的措施。刘邦让陆贾去写一本关于历朝历代治国道理的书,给刘邦做参考。

这件事标志着:刘邦的心态已经从武功转向了文治,接下来就是汉朝制度的转型了。

... 刘邦的心态已经从武功转向了文治,接下来就是汉朝制度的转型


三、叔孙通制定礼法,一改朝堂混乱局面。

汉朝制度从武功转向文治的开端,是叔孙通定礼仪。

叔孙通本来是秦朝的博士,刘邦起兵不久,叔孙通就带领着几十个学生追随刘邦了。由于刘邦不喜欢文人,叔孙通的才华没有得到展现,还被刘邦羞辱过。

但是岁月不负有心之人,几年后,叔孙通的机会来了。

汉朝创建以后,刘邦很不开心,因为他感受不到做皇帝的快乐和尊严,既要面对百废待兴的社会难题,还要每天面对当年那些跟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莽夫们。

刘邦每天上朝的时候,那些有功之臣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大臣们的喧哗之声都盖过了刘邦的声音。如果开宴会的时候,那些功臣就更放肆了,就好像是一伙土匪在聚义堂,有划拳的、有耍酒疯的、还有当场呕吐的。搞得刘邦都不想当皇帝了。

... 汉初的朝堂混乱,刘邦每天面对桀骜不驯、不讲礼仪的功臣


叔孙通在一旁冷眼旁观,把这一切都记在心里。有一天退朝以后,叔孙通抓住机会跟刘邦提建议,阐明儒生擅长治理天下,建议刘邦同意叔孙通为汉朝制定一套礼仪制度。

礼仪对于刘邦来说,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上流社会的事情,所以刘邦对礼仪是既向往又抵触。

刘邦担心礼仪很麻烦,因为自己不懂什么是礼仪。

叔孙通表示:自己和学生们是专业的团队,可以为刘邦量身定做一套礼仪,完全不麻烦。

于是,刘邦打消了顾虑,命令叔孙通去试着制定一套礼仪。

叔孙通虽然有几十个学生,但是制定礼仪是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区区几十人是不够的,叔孙通就从山东又招聘了几十个儒生。

叔孙通带领着一百多个儒生,一起辅导文武百官,操练礼仪一个月。

... 叔孙通带领儒生辅导文武百官,操练礼仪一个月。


公元前200年,汉朝的长乐宫落成,文武百官前去朝贺。

这天,天刚蒙蒙亮,禁卫军就按照最高规格的安保,站在了指定位置,龙椅附近的卫兵尤其多;司仪领着文武百官脱了鞋、光着脚,踩着小碎步从宫殿两侧鱼贯而入;文官站在东方,武将站在西边。

文武百官都站定了,刘邦才坐着小车、故意缓缓的出来,端坐在龙椅之上。司仪就率领文武百官,按照官衔高低依次上前,向刘邦敬酒朝贺。

刘邦高高在上坐着,心里乐开了花,可是还要假装淡定、面无表情。看到昔日那些杀人如麻、桀骜不驯的人物都在自己的脚下臣服,刘邦感受到了礼仪的魔力,才知道当皇帝是如此的尊贵。

... 看到昔日那些杀人如麻、桀骜不驯的人物都在自己的脚下臣服,刘邦感受到了礼仪的魔力


四、叔孙通制定礼仪,有力的推动了文治天下的制度转型

刘邦退朝以后,封叔孙通为九卿之首的太常,并且把叔孙通的学生都封为郎官。

叔孙通能够抓住时代的脉搏,制定礼仪,不仅有力的推动了汉朝政府的制度转型,同时也实现了他个人的功业。

讨厌知识分子的刘邦,先是通过陆贾进谏事件,从个人心态方面,实现了一个转变,从武功心态转向了文治心态。后来叔孙通又旁敲侧击,通过礼仪这个比较外围的制度,开了一个转变的头,从而开启了汉朝利用文人治理天下的局面。到刘邦晚年的时候,汉朝经济已近明显好转,天下稳定、百姓富足。

... 刘邦开启了汉朝利用文人治理天下的局面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平准书》、《汉书·高帝纪》、《资治通鉴·汉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