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衰老,晚年生活会更好

经常去敬老院,看到因各种原因来院的老人。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性格和身体原因而无法在家养老,虽然衣食无忧,却少了天伦之乐,生活的并不开心。

...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谁也逃脱不了的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勇敢面对,坦然接受。

人一生的成长轨迹是一个正态分布的抛物线: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从强到弱,从弱到无。生、老、病、死的说法也是按先后顺序排列的:

“生”,生命的诞生,年轻人生龙活虎,生机勃勃;生产建设的生力军。

“老”,成熟—老练—衰老—老年。30而立;43花眼关;48不老自花;眼前的事记不住,过去的事忘不了,都是对衰老过程的写照。

“病”,没有不生病的人,只是大病小病的区别。但老年人发病率明显升高,加之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心态发生变化,生病的几率更大。

“死”,生命终止,归于尘土。

假如真有来生,将生、老、病、死用线连起来,正好也形成一个圆,这就是传说中轮回吧。

...

第一,心态调整好。

过去讲“人活七十古来稀”。对待衰老和死亡的态度,现在的人远远比不上80年代以前的老人。医疗技术、医疗水平空前提高,生活水平小康甚至小资,人对生命的渴望、对世界的热爱和不舍,大大提高了人们对长寿和健康的期望,甚至吊高了长寿的胃口,这是人之常情。

80年代以前,一般人在五六十岁就做好棺材、置好寿衣等待百年。如果不见儿女筹备,父母还会旁敲侧击地提醒。陕西省岐山县一带还保留着儿女都完婚后,无论老人身体状况如何就要为父母置办棺材的传统。也没见谁因为提前准备了后事就先走了,恰恰证明的是坦然,是从容。

保护好身体。“小心使得万年船”。随着年龄的变化,运动、饮食、娱乐、劳作要和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相适应,力度该减小的减小,数量该减少的减少,娱乐时间该控制的控制好,干活是为休闲不要劳累。不逞能,要服老,避免意外发生

...

调整好心态。“胆大逼邪,胆小鬼咥”。年龄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加上同龄人、同学、朋友有人相继离开,不由得产生恐惧、焦虑情绪。要正确认识,人和人身体不一样,经历不一样,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寿命也不一样。真的摊到自己头上焦虑也不是办法。只能是把别人的离开作为警钟,保持好的心态,注意身体变化,做到“注意不在意”。

第二,认识生理特征

单从生理上讲,人的身体就是从弱到强,再从强到弱的过程。步入老年后身体机能下降是自然现象,没有谁能妙手回春,让人重新回到年轻时的状态。只要没有啥大的问题,能吃、能喝、能跑就很好。“好汉不提当年勇”,不要和自己年轻时比,不要和年轻人比,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多和年龄相仿的人比,谁谁和我一般大都卧床几年了,谁谁比我小都去世几年了,我每天还能干什么干什么,增加自信心。

第三,正确对待老年病

老年病从严格意义上讲不是病,是生理、体力、精力等身体机能下降的正常表现。虽有不舒服、不得劲,只要经医生检查没病就是健康的;腰腿疼、眼花耳聋是“老态龙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通过药物把生理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就是健康人,记得按时吃药,定时复查就好了。不要指望病愈,维持现状就好,降低心理预期。

第四,处好人际关系

年轻时精明能干、独立好强、乐善好施,受人尊敬。老年莫要变得倚老卖老、贪财怕死、爱管闲事,爱挤热闹,惹人嫌。千万不要有“我老了谁能把我怎么样”“还能活几天我想咋就咋”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和做法。社会、家庭都没有抛弃你,自己更不能抛弃自己,变得温和、慈祥,做一个“资深”老人。不看不惯年轻人,而是要欣赏年轻人,向年轻人学习,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做一个“老顽童”,跟上时代节拍。不占小便宜不贪财,不凑热闹不说闲话,钱财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闲话是越说越多,没完没了,惹人厌,做一个“优雅”的老人,一定会得到他人的尊重。自己认为好吃的、好用的不要随便给年轻人,免得人家嫌弃还不好意思拒绝而为难。

在家里。子女已经成人了,少管家事,少挑毛病,不要像孩子一样为了得到关注而无事生非,虽然是正常的情绪表达,但毕竟是成人,要克制,多理解子女,做到家庭和睦。

事实证明,性格内敛、脾气好、理解子女的老人和子女关系融洽。爱管事、爱生事、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紧张。和子女的关系好坏直接关系到老年生活质量。

第五,丰富老年生活

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子女独立了,有充分的时间了,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忘记年龄,过好当下,开开心心过好每一天。

...

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尽量做到生活自理,最好不要给家人、别人添麻烦。保持家里整洁卫生,穿衣舒适干净,吃得营养且有规律,生活得讲究一些。有时间、有精力偶尔做顿好饭好菜和儿孙聚聚,享受天伦之乐。有条件的定期出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放松心情。千万不能不顾家人劝阻,追求包治百病、养生保健的灵丹妙药上当受骗。培养一两个兴趣爱好,创建自己的娱乐圈子,让生活充实起来,丰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