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拯到处得罪人,26年内仍升迁25次,靠山太强大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

说起古代的清官,包拯应该是最着名的一个。他不但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在民间传说和演义小说中还被描述为一个折狱高手,日审阳夜审阴,百姓们都称他为包青天。

...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包拯并不以折狱见长,不过他为官清廉倒是真的。比如在肇庆就有一座包公祠,这就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包公而建造的。包公就是人们对包拯的尊称,他曾经在肇庆担任过端州知州3年,为官清廉,大办实事,造福端州,后来离开肇庆时不持一砚归,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除了肇庆之外,在包拯曾经任职过的许多地方都留存有包公祠,由此可见他在宋人心中确实有着很深的地位。比如河南开封,也就是当初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地方,就有一座规模庞大的包公祠,这也是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包公而建造的。还有安徽池州有一条孝肃街,也是得名于包公。因为包拯去世后,皇帝给他赐的谥号就是“孝肃”,所以包拯也被人们称为包孝肃。

...

包拯除了为官清廉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直言敢谏,是历史上有名的谏官。在包拯担任知谏院长官的那几年里,他弹劾了不少朝廷大臣,其中还有不少是皇亲国戚。

宋仁宗有位宠妃名叫张氏,她有个伯父叫张尧佐,因为张氏很受宋仁宗的宠爱,所以张尧佐升官的速度那是非常快。张尧佐仅用了几年的时间就从三司户部判官和副使提升为天章阁待制,可张氏仍然觉得伯父张尧佐的职位太低,经常在宋仁宗耳边吹风,让他提拔张尧佐。就这样,张尧佐又被宋仁宗提拔为兵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之后又加官为龙图阁直学士,升给事中、端明殿学士。

...

张尧佐其实是一个庸碌之人,既无才华也无建树,按理说官做到这个份上,那已然是不低了。可是张氏仍不满意,非要宋仁宗把张尧佐提拔为掌管全国财政大权的三司使。宋仁宗被张氏纠缠得头疼,于是真下旨把张尧佐任命为三司使。可是此举遭到了包拯的强烈反对,廷议时包拯上前和宋仁宗争论,唾沫星子都喷了皇帝一脸,坚决不同意把张尧佐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去。

张尧佐看到包拯竟然如此大胆,他自己反倒开始害怕了,于是主动提出自己才疏学浅无法承担如此重任。这等于给了宋仁宗一个台阶,宋仁宗也就顺势收回了任命。因为包拯唾沫星子喷了宋仁宗一脸,所以大臣们都以为宋仁宗会追究包拯忤逆之罪,结果宋仁宗却并不生气,反而把包拯夸赞了一番,让大臣们都多向包拯学习学习。

...

包拯连皇帝都敢得罪,弹劾起其他人来自然毫不手软。他担任监察御史时,先后弹劾过淮南转运按察使张可久、汾州知州任弁、尚书兵部郎中王逵等人,这些人无一例外最后都被罢官夺爵。还有宰相宋庠、参知政事张方平等人,也都遭到包拯的弹劾,可以说包拯把满朝文武能得罪的人几乎都得罪遍了。

包拯到处得罪人,可为何在26年时间里仍然得到了25次升迁?这就体现了靠山的重要性。包拯得罪人无数却能够始终屹立不倒,主要就是因为他的靠山太强大了,因为他的靠山是当朝皇帝赵祯。

...

赵祯庙号仁宗,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性格温和仁慈,他和包拯可谓是古代明君直臣的典范。也许宋仁宗并不是一个奋发有为的英主,甚至在历朝守成之君中也不显得有多出色。而且他的性格有些优柔寡断,耳根子还软,要不然也不会再三提拔张尧佐。但宋仁宗的优点也很明显,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意见,哪怕包拯把唾沫星子溅到他脸上,他也一笑了之,从不挟愤报复。

包拯身为监察御史,直言敢谏是他的责任,虽然因此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可宋仁宗却始终支持包拯。因为在宋仁宗看来,包拯做得并没有错,只有朝廷多一些像包拯这样的大臣,大宋朝才能吏治清明。正是因为有了宋仁宗在背后支持,包拯才能秉公执法,四处得罪人还能够屡次升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