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的双拥实践

5年多时间,一个偏远的北方小山村通了盘山路,有了自来水,用上了太阳能照明灯,荒山坡种满了绿油油的树木。村民们感谢党和政府,也感谢被他们称为“上校村官”的宋顺祥。 宋顺祥,原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一位有30多年党龄的退休老兵。担任河北省武安市伯延镇双玉泉村村委会主任的他,从2015年回村担任“第一书记”起,先后向军地党组织递交了10份述职报告。透过这些述职报告的字里行间,乡村振兴的双拥魅力扑面而来,令人欣喜,让人感动。 回村 一部影片带来的震撼 得知刚退休的宋顺祥离开广州回老家双玉泉村义务当村官时,战友们大都一脸惊诧。 2015年8月1日,宋顺祥呈报给原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的第一份述职报告揭开了谜底。在报告中,他深情讲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必看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深深震撼了我,也让我茅塞顿开”。 影片的故事,就发生在宋顺祥的家乡伯延镇。1961年5月3日,周恩来总理一行来到伯延镇时,新中国正面临旱灾和饥荒。四天四夜里,周总理走访了几十户农民家庭,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走访调研考察中了解真实情况,伯延由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取消集体食堂的人民公社。 宋顺祥在退休命令下达前休假探亲,回到了家乡伯延镇双玉泉村。那次返乡,看到乡亲们的种种难处,一个声音总在他耳边响起:党和群众的需要,就是我冲锋的阵地,既然不能继续扛枪守护祖国安宁,那就换一个阵地,带领村民一起脱贫奔小康。 影片《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成为一个重要诱因,促使宋顺祥下决心返乡、带领乡亲们建设美丽乡村。 那次返乡,他还做了一次详细的调查走访,向军地党组织报告双玉泉村的村民构成:全村人口2036人,其中军烈属10户,评残65人,享受低保26人,60岁以上250人,非在本村居住180人。 “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个兵,爱国爱人民……”退休教师、老党员李本文动情地说,宋顺祥当兵“跳出农门”、退休“重返乡村”,既说明他能力强、不忘本,也说明他对中央“三农”政策理解深入,对老百姓感情深厚。 发力 “荣誉村民”诞生记 2015年12月6日,对双玉泉村村民来说有着特殊意义。40年前,当地有名的基础设施后河大桥建成开通。40年后,在宋顺祥组织下,村里举办纪念大会,曾经作出突出贡献的36名健在者被表彰为“荣誉村民”,53名已故人员被追认为“名誉村民”。细心的村民发现,“荣誉村民”中退役军人、军烈属约占10%。 “谁给村里作了贡献,我们就要记住谁、纪念谁。”宋顺祥在2016年4月9日提交的述职报告中,提及实行这一举措的初衷时说:“大力表彰先进,才能提升社会正能量”。 在宋顺祥看来,乡村道路、水利设施、气象监测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一定要兼顾国防功能,满足国防和军队建设需要,而国防动员也必须借助乡村振兴之力。关注这些重要的现实问题,既需要村“两委”班子坚强有力,又需要双拥工作及时精准介入,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案。 宋顺祥回村担任“第一书记”之初,就曾自掏腰包购买党章、宪法发给村“两委”成员,组织大家认真学习领会。2018年9月村“两委”换届,他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后,又集中组织村干部和党员学习新发展理念,把脉村子的贫困病根,瞄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挥退役军人、军烈属的模范带头作用,带领村民在小康路上发起冲锋。 村里富裕起来以后,经宋顺祥提议,每年组织一次“荣誉村民”茶话会,并相应给予救助、优待、奖励等。茶话会上,军属贾海燕由衷赞叹:“当兵有地位,军属很光荣。” 拥军 43名退役军人有了“家” 回村担任“第一书记”不久,村民们强烈感觉到,当过兵的宋顺祥就是不一样。当年9月3日,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全村43名退役军人第一次集合在一起,举行升旗仪式,并集中观看了阅兵式直播。 2019年9月,村里有11名中学生考上大学。开学报到前,村里专门组织了一个欢送会。宋顺祥在会上说,特别盼望村里将来多出几个考上军校的大学生,同时希望考上大学的学生也能报名参军,报效国家。 宋顺祥服役期间,曾5次荣立三等功;2001年,在抗洪抢险中受伤,被评定为七级残疾。从返乡担任“第一书记”那天起,他就特别重视关爱退役军人。在2018年1月31日提交的述职报告中,他在“把党的关怀落实在人民群众身上”一条中郑重写道:“创建退役军人服务站,保证43名退役军人领取补贴”。 多年的军旅经验和曾担任团级主官的经历,让宋顺祥坚信:让退役军人后顾无忧,能鼓励更多优秀青年应征入伍,鼓励更多服役官兵建功军营。他发动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与全村8名现役官兵保持密切联系,同时努力发挥全村43名退役军人的示范作用。 村里既给退役军人优待,又倡导大家多作奉献。宋顺祥与村支部书记胡延平、村委会副主任孔永学一起,带领班子成员、退役军人、党员、大学生村干部担任攻坚克难的“突击队”,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突击队”义务值班95天,检查来往车辆和人员2.3万余次,全村无一人感染。 展望 “藏兵洞”的当代价值 春风吹过原野时,双玉泉村3条11公里的山路修通了。盘点全村5年来的变化,村民们欣喜地看到,路通了,山绿了,灯亮了,生活用水免费了。现在某部服役的孟维涛兴奋地说,家里人在视频中告诉他,全村人均收入由2016年的6416元提高到2020年的1.1万元,建档立卡11户34人全部脱贫。 有两件事,让曾在空军服役的宋顺祥印象深刻:一是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飞播造林,助力地方脱贫攻坚;一是空军蓝天幼儿园教育扶贫,助力延安幼教系统全面发展。发扬军队传统,向子弟兵学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精神和做法,成为宋顺祥积极而主动的选择。 2016年春天,他开始带领村民在山上种树,由近及远,两年时间,17400棵树苗让往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满眼绿色。退役军人杜海江介绍,购买树苗的9万余元,是宋顺祥从积蓄中拿出来的。随后,在当地林业部门帮助下,双玉泉村南部近1000亩荒山全都种上了树。 在2020年1月3日提交的述职报告中,宋顺祥写道:“走访慰问了双玉泉小学12名教师”。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而人才振兴离不开教育支撑。80多岁高龄的退休教师武爱琴感慨地表示,为教育事业下功夫,宋顺祥尊师重教做出了样子、赢得了民心。 双玉泉村附近有座山名叫鼓山,山上有个藏兵洞,相传是北宋将领杨延昭驻扎时构筑的,附近还有练兵旧址。宋顺祥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悟出了“乡村双拥”的另一番道理:“乡村振兴也要学会藏兵于民,善于发现‘藏兵洞’的当代价值。”他布满污渍与泥巴的迷彩服洗得有些发白,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洋溢着军人的自信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