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道题,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标题:如果一道题,你计算了若干遍,仍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你会怎么做:一道题,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事件始末

临界物质质量计算 1960年

从海归到两弹元勋,他是怎么做到的?

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配得上中国心呢?

"如果没有人来幻想明天花儿会开放,就不会有人拼尽全力播种下希望;如果没有人来相信明天繁花似海洋,就不会有人跟随百年的茫茫"

"如果没有人在荒蛮之中寻找出甘泉,就不会有人认为生活充满着甘甜;如果没有人去高山顶上把火炬点燃,就不会有人相信明天信仰着理想。"

------电视剧《理想照耀中国》主题曲 《理想》

每当听到这宛转悠扬的旋律,都油然而出一种崇敬,《理想照耀中国》作为单元剧,每一个理想都闪耀着光芒,每一种伟大都出自于平凡。其中让人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名字叫做冰糖的故事。

讲述了两弹元勋邓稼先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时间回到1960年,刚刚经历了自然灾害的中国,低血糖成了普遍的病症,而作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及其团队也同样面对这样的困境。因为物资缺乏,所以日常的营养根本无从谈起,因为缺乏糖类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邓稼先患上了严重的低血糖,不得不在体力不支含一块冰糖来维持身体的需要。而就是一块小小的冰糖,却得来不易,妻子变卖的家中的粮票换成糖票,努力攒了几个月,终于攒下了一小包冰糖。当孩子吵着要吃糖的时候,妻子都会对孩子说:这个糖是给爸爸的。因为积攒的冰糖不见了,妻子不惜对孩子大打出手,最后孩子的话让人泪目,"我把冰糖种进土里,每天浇水,就能长出许多冰糖,那样,爸爸就有冰糖吃了。"孩子的懂事让人心疼。

物质的贫乏让人们对未来失去了信心,不知道明天的路在何方。这个时候邓稼先带领的科研团队接到中央的命令进行核试验,但是核试验的前提是临界物质质量的计算,苏联专家并没有将自己进行核研究的关键技术传授给我们,只留下了一个值为100临界数值标准。邓稼先带领团队按照科学方法进行演算,反反复复演算了7遍,结果只得出了一个为52的值,大家一度灰心失望,因为没有演算出接近标准值的答案,就意味着大家的夜以继日地努力注定是徒劳一场,很多人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认为作为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也没有这个能力去独立进行核试验。如果是你,面对如此的困境,你会怎么做?也许有人会说,为什么不用计算机来计算呢?当时有计算机,但是因为高强度的运算导致研究所唯一一台计算机出现故障被迫停机。也许你会说,实在不行,不如放弃,这个时候的坚持就是愚蠢。放在现在,也许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是放在当时,对于内外交困的中国来说,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绝不容许这样的失败。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没有放弃,他带领团队,一遍算不对,就算10遍,10遍算不对就算一百遍,一千遍,就是凭着这样的坚持,在进行了第八盐演算后,得出的临界物质质量计算的的数值仍然是52。为什么演算了这许多次,得出的结果仍然跟苏联专家给的临界标准相差甚远?到底是为什么呢?到底是专家错了?还是我们错了?对于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来说,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当时只能依赖外国专家的帮助来发展科技。集中人力物力,经过了大量的演算,最后邓稼先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会不会本来苏联专家给的值就是错的?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执着让邓稼先做了一个决定,再进行一次演算来验证自己的推测,经过了第九次演算,得出的结论证明并不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中国人必须走自己的路,因为路在脚下,只有自己走,才知道路在何方。

一颗冰糖,在当代人的视角来看,也许已经习以为常,在特别提及时其实充满了陌生感,毕竟当代人评价奶茶时,最顶级的赞美便是"不齁甜。在当年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这一点点的甜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生命的力量,换言之继续科研的动力。根据马洛斯的需求理论。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当血液里的糖分似乎总也不够的时候。当冰糖这个代表生命能量的物件无比紧俏的时候,"研究原子弹"这一更高的发展目标,想要实现简直近乎奢望。"冰糖"在这个时候又成了一种象征,因为冰糖有棱有角,总是聚合成团块,正如那一代中国人表现出的总体性格,硬件不够,我们就用算盘算,用脑子算,用笔算,一笔一画描绘出中华民族的未来。即使连饭也吃不饱,但是我们有恒心,不动摇;我们有决心,不放弃,冰糖的凝聚代表了国人的团结。终于在大家不懈努力下,成功进行模拟爆破试验。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使中国成为了当时第五个有核国家。

说起中国的原子弹与氢弹,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出生于安徽怀宁,毕业于普度大学,着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开拓者核奠基者,被称为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第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度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邓稼先的成就,也纳入了美国政府的实现,他们打算用更好的科研条件、生活条件把他留在美国,他的老师希望他留在美国发展,同校好友也挽留他,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恒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

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到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零6个月,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最快速度。中国能在那样短的时间和那样差的基础上研制成"两弹一星",正是由于中国有了这样一批勇于奉献的知识分子,才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

"红日升在东方 其大道满霞光

我何其幸 生于你怀

承一脉血流淌

难同当 福共享 挺立起了脊梁

吾国万疆 以仁爱

千年不灭的信仰

这是最近比较火的一首歌,叫《万疆》,了解了邓稼先的故事,再来听这首歌,尤其觉得感慨万千。作为当代的中国青年,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我觉得"可为与有为"就是最好的概括。当今这个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年轻人生活压力巨大,很多人称自己生不逢时。但是这个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因为遍地都是机会,年轻人"大有可为",抓住机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称得上是年轻"有为",了解自己有什么"可为",回报社会和国家使自己"有为",这就是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