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房才是家,有家便是福

这年头,流行一句话: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对,有房才是家,有家便是福。或大或小,或贫或富,或喜悦或忧愁,或纠结或有趣,这便是家。家是生活之基础,更是生存的港湾。

家是永远的牵挂,也是珍藏幸福的存根。父母在,家就有数不尽的温馨;父母去,家只是房子的代名词。曾经辉煌过的老屋,曾经养育了我的老家;高兴时山歌哼哼,落寞时大腿拍拍。这一切,随着时光,走了,散了。出来时好好的,如今人去房空,回不到过去,仅留下风霜雨雪中的飘摇与乡愁。

...

多年前,我看过一部根据马克吐温同名小说改编的译制片《百万英磅》,曾轰动一时。说的是富极无聊的二个豪绅打赌,将百万英磅给一个穷哥们,一个月的期限,任由腾挪,结果会怎么样呢?剧情中的主人公经历了大起大落,花头锦百出,不仅没有进局子,反倒成了富翁。最终,抱得美人归,也就有了个家。影片内涵极富有哲理性,对白也幽默诙谐,捧腹之余,令人遐想联翩。

当然,艺术不等同于生活中的现实,倘若现今有人无缘无故给我一百万,按照生活经验,这不是对方脑子进水抑或假币?

有句话叫:穷人思维。如我!一,保守,瞻前顾后;二,想法多,执行力差;三,死要面子,还特么有自信,期待天上掉大饼?就这点出息,穷怕了不是?如今赋闲了,活在当下,一不小心,我也成就了百万富翁你信不信?尽管是虚拟现实,但头脑一旦发热,犹如老鼠跌进米缸里,就喜欢胡思乱想。

穿越时空,回到计划经济那个年代。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家庭,自力更生,勤俭持家是王道。别说百万、千万,就是万元户也属珍稀动物。很荣幸,我这辈子曾工作过的单位全是国有企业,也算是体制里的人,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期间虽搬过六、七次家,房子从一楼住到六楼,但都是分配的公有住房,不用交房租,也没有物业一说。一般而言,那时只要你结婚成家了,安分守己,在工作单位迟早能分到一套住房,尽管有的是蜗居,但也算有个“家”。

那时,我家是新建单位的双职工,四只户口,住房是85年分配的“沪住12型”新式公房,二室户。上海话叫“硬档”,很荣光。同样是企业员工,干部分三、四层,工人分二、五层;所谓“软档”,就是本单位没有住房的已婚职工,或户口少,或工龄少,住房的面积、层次与环境就会有差异,普通的分底楼或顶楼,这是不成文的套路,怨不得人。当然,没成家的,或家属户口在农村的,就只能住集体宿舍。所以,什么时候脱单,是每个单身狗的初级梦想。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公开,我有幸成了“分房领导小组办公室”首批公布的十户家庭之一。作为典型,不服来“比?”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红榜有名,任由吃瓜群众评头论足,我是巍然不动?

而真正属于自己的所谓产权房是在94年房改时买下的,300多元一平米。那时的300元可不是草纸哟,相当于三个月的工资,能买十张股票认购证。当时颇费思量的是:牛有牛棚,猪有猪舍,狗有狗窝,让人住的房子怎么还要自己出钞票去买?觉得不可思议。踌躇再三,蝴蝶效应吧,虽极不情愿,终究买下啦。这样一住就是二十八年,算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窝,也是唯一的家。

...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每当夜晚在小区散步,常遇到流浪狗流浪猫啥的,触景生情,这些家伙,不就是无家可归才流浪的嘛,这滋味,谁流谁知道?想想也确幸,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家,有了自己的陋室空堂,好歹也值百万吧。妥妥的活灵西进,有房惜福才是,还吃饱了撑的,炒什么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