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风华百年路 奋进新陇原”行进式采访报道”“致富薯”带来的曙光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风华百年路 奋进新陇原”行进式采访报道】

“致富薯”带来的曙光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祁玉洁

炎炎夏日,走进安定区香泉镇远近闻名的种薯产业园,仿佛进入马铃薯种薯博览园,一座座现代化的马铃薯种薯示范大棚里,连片绿油油的薯苗铺满大棚、长势喜人。

记者注意到,一些种薯并不长在地里,而是像葡萄一样,茎须悬吊,在空中充分吸收雾化的营养液,种薯密密麻麻结成串煞是好看,这就是定西马铃薯研究所为提升原原种种薯品质、应用而推出的“雾培”种薯。

在“雾培”环境下,马铃薯植株裸露的根须每15分钟就可以吸收一次营养,使原本每株只能结4到5粒的原种薯,效率提升到平均每株可结40到50粒左右,最高甚至能结76粒。该技术极大地降低了脱毒马铃薯种薯的成本,还能让种植户种出高品质的脱毒种薯。

“我们一个大棚每年生产200万粒微型薯,年产值达80万元左右!”定西马铃薯研究所负责人李进福自豪地说。从最初贷款5万元创办定西马铃薯研究所,到现在建成了年产1.1亿粒微型薯种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园,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微型薯种基地。

目前,马铃薯种薯产业园已建成连栋温室和雾培室1座,日光温室和温网室260座,培育种薯多达103个品种,市场流行的品种有20多种。薯种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每年有1000万粒远销沙特、土耳其、埃及等国,实现出口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当前正是巩固拓展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像马铃薯种薯产业园这样的产业园区赋予乡村振兴新的动能。 记者看到产业园区的种薯培育大棚里,几位妇女正在认真地挑选薯苗并小心翼翼地栽植到培养器皿里。

“我每天早上七点半来园区上班,下午四点半下班,每月能领到2400元工资。以前镇上没有产业园,我和丈夫去外地打工,不能陪伴孩子、照顾老人。现在我们两口子在产业园打工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可以在这里常年打工,自己终于有了一份稳定、像样的工作。”香泉镇陈家屲村村民马青说。

据了解,目前,该产业园常年用工160人左右,按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左右计算,人均年可获得劳务收入2.4万元。同时,在原种集中收获上市期间,产业园增聘临时用工50人左右,按3个月计算,人均可获得劳务收入6000元。同时,园区还积极引导有劳动、经营能力的33户搬迁户租赁温室大棚从事创业,户均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3万元左右。

香泉镇党委书记雪永鹏介绍,近年来,结合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为解决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问题,香泉镇依托良好的水肥条件和产业基础,大力实施种子种业提升工程,聚焦以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为主的种薯产业,引进从事种薯繁育时间长、科研水平高、带贫能力强的定西马铃薯研究所等5家主体,与中国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建成占地560亩集产学研一体化的马铃薯种薯产业园。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建设马铃薯种薯扶贫产业园,香泉镇引进“爱兰”“凯凯”“百泉”等7家种薯企业,流转土地1万亩,建成日光温室、温网室800座,年扩繁微型薯4亿粒。通过实施“微型薯补贴入户”和“户均一亩种子田”工程,鼓励企业创建原种扩繁基地、一级种扩繁基地、商品薯扩繁基地,全镇马铃薯薯种面积达5万亩。

如今,在产业园的带动下,香泉镇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搬迁群众致富的主打产业。

香泉镇陈家屲村种植大户安学文今年种植了2000亩脱毒种薯,亩产最高可达3吨,他准备再扩大种植规模。

以前,安学文种植几亩马铃薯,主要是自家食用。后来在定西马铃薯产业化的带动下,他开始种植脱毒种薯,并且种植面积逐年扩增。

和安学文一样,在香泉镇靠着马铃薯产业致富的还有很多人。如今香泉村的村民摆脱了贫困,住进了新房,买了小汽车,昔日的贫困村变成了远近皆知的富裕村,曾经的“救命薯”“温饱薯”也变成了“致富薯”“脱贫薯”。

据悉,近年来,定西市围绕打造“中国薯都”的战略目标,按照“强基地、补短板、延链条、提效益”的目标要求,以建设国家级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国家级马铃薯批发市场以及安定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渭源县国家马铃薯制种大县为抓手,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全力推动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种薯繁育、标准化种植、精深化加工、市场化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推动定西马铃薯由产业大市向产业强市转变。

目前,定西已成为全国马铃薯四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2020年,该市马铃薯产业总产值达202亿元,农民人均产业纯收入2034元,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3%。马铃薯种薯给定西市乡村振兴带来了金光闪闪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