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神通广大"的数字地球,你了解多少?(深度解读)


近年来,人们设想的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三维、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了一个数字地球。借助这个数字地球,人们可以按照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它不仅广泛地应用于对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荒漠化、生态与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监测,还可以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预测...但是你真的了解数字地球吗?它到底有多么大的“神通”呢?


央视财经《中国经济大讲堂》特邀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为您深度解读。


嘉宾简介


郭华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从事遥感科学与应用研究30年。他提出的数字地球理论框架和概念模型,主持研制完成的“数字地球原型系统”,被国际同行认为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填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鸿沟



我国2016年5月正式启动“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力求通过地球大数据,为“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支持,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保护、降低灾害风险、水资源管理、城市发展、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郭华东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时表示,数字地球可以说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如何让数字地球起到更大的作用,也是全球科学家们苦苦追求的一个命题。“一带一路”的建设需要重要的数据、需要重要信息,当把这些信息掌握在手中的时候,我们对“一带一路”的决策可能就更加客观,专家们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就更加深入了。当对“一带一路”的信息掌握比较系统的时候,沿线的这些国家在使用过程中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涉及“一带一路”的国家中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在信息通信技术、空间技术方面很不发达,存在着一个数字鸿沟,中国有责任去填补这个数字鸿沟。



郭华东指出,中国经过这些年改革开放的发展,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有能力接收全球21个卫星的数据,有能力发射自己的卫星。中国人不仅能够接收覆盖中国陆地、海域这些疆土的数据,而且在五年前就具备了接收亚洲70%疆土的遥感数据的能力。将来的目标、理念就是国家的利益延伸到哪儿,空间信息体系就可以保证建在哪里。基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在国家的支持下还准备在非洲、南美、亚洲的某些地方建卫星地面站,形成一个地球大数据的平台。有了地球大数据平台,就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数据,就可以用这些数据来为自然环境、灾害、全球变化等等来服务。在整个“一带一路”地区,不仅可以在各个领域来进行研究,同时还可以把这些数据让发展中国家的人来分享。这样,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对提高中国在国外的形象和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助力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




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过程中,郭华东举例说:“世界上人类的活动遗址分为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柬埔寨的吴哥窟就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它规模之大,艺术功底之深不去是体会不到的。但是这么好的一个地方突然在地球上消失了,后来科学家们在丛林里发现了这个消失的古城,之后慢慢有人在那儿活动,后来战乱起来了,那里变成了一个战场,战争结束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心把这最著名的世界遗产之一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或恢复到人类能恢复到的水平,就组织了19个国家的考古队伍进行重建的工作。中国投入了四千万,包了两个小庙宇的修复工作。很多庙宇都是一个一个的大石头砌起来的。这些大石头会突然发生一些坍塌现象,但坍塌的原因又找不到,期间,干涉雷达就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干涉雷达对地壳的变化、毫米级的变化都能分辨出来,用干涉雷达技术,看当地的地壳形变就能看出这个楼房、庙宇是否倾斜、坍塌了。经过分析认为,那个地区是流经的地下水引起的一些坍塌。中国科学家做的这些工作,就是实时、准实时的一些监测和一些预测后呈现这些科研的结果,为当地吴哥窟的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上升到‘一带一路’的观点来说,用中国的空间技术帮助他们发现、解决了吴哥窟面临的或潜在的问题,这一方法受到了当地的肯定,并表示愿意继续合作。”


【吴哥,位于柬埔寨金边西北约310公里处的吴哥古迹群,是柬埔寨吴哥王朝的都城遗址,现存古迹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大吴哥)和吴哥窟(小吴哥)。】



在《中国经济大讲堂》演讲中,郭华东还讲了一个关于突尼斯的故事。“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陆,是当时古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古罗马帝国在盛世的时候,地中海周围都是它的领地,当年突尼斯变成它的一个省,修了一些类似中国长城一类的防御工事。但多少年过去了很多人不知道在哪儿,中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的空间技术不仅发现了古罗马时期的一些古遗迹,还发现古遗迹的很多不同内容,包括古墓葬的遗址、拦水坝的遗址、边墙的这个遗址。新华社报道中国人首次用中国的空间技术在国外发现古遗址。”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郭华东指出,世界上的灾害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机理比较清楚的,重点做灾害防治,一类是灾害不清楚的,重点是考虑本身的成因是什么。尽管全球这么多灾害,但真正对人类影响大的、带来的经济损失、死亡的人数比较重的灾害有三种:地震灾害、风暴潮、水灾,这三种灾害占了全球灾害的85%。非常遗憾的是,全球大的自然灾害85%都发生在“一带一路”地区,全球大概80%的那三种灾害也发生在这个地区,所以“一带一路”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对这个地方的灾害进行有效的应对。“数字‘一带一路’不仅提出要进行地球大数据的构建,更重要的是在构建的基础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



郭东华在演讲中谈到,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帮助在当地引起了很大反响,突尼斯政府知道中国的团队在帮助他们做“一带一路”数字遗产的时候,非常隆重地接待了中国代表团,并要商谈进一步的合作,利用中国的技术为突尼斯建造一个永久的观测台站,为他们的农业发展、遗产监测服务;吉尔吉斯斯坦知道中国有对地观测数字地球中心后,在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也建了一个类似的科学中心;中国还给非洲国家赞比亚设立了一个数字“一带一路”卓越中心,赞比亚从政府到大学对中国的技术支持给予了全方位的支持,愿意和中国的科学家一起,以赞比亚为基地对整个南部非洲的课题性发展来共同做研究。“‘数字丝路’这个计划(简称叫DBAR)对‘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已经形成很大的影响,形成了非常良好的效应。我们也坚信沿着‘数字丝路’这个路走下去,我们还可以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更多精彩,邀请您8月9日21:48准时收看CCTV-2 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主席郭华东为您精彩解读《我们为什么要给地球“照相”?》,感谢您的支持!


数字地球,

你有哪些期待?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喜欢


【重磅】刚刚发布!这份数据关乎你的钱包,速查→


【揭秘】"钢铁界的钻石"来了!零下162度也能保持钢材韧性和强度


来源:央视财经《中国经济大讲堂》

本文编辑:王艺燃

觉得不错,欢迎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