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国统一六国靠的是重用人才,善用人才,现在更是如此

秦国从一个微不足道的弱国发展成为一个国力雄厚的强国,并最终能统一六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得到了秦国几代明君的努力和拼搏。

秦襄公,秦穆公以及秦孝文王,他们都有个共同点人格魅力就是吸引人才,重用贤人,可谓求贤若渴。

...

秦襄公立国,重用谋士囿于,便成功灭了西鲁;秦穆公不竭余力东扩,最主要是想和强大的晋国打交道。

秦穆公很明白要想东扩就必须招纳人才,于是他重用已七十多岁的百里奚。通过百里奚之策三次解救晋惠公于生死边缘,在当时天下树立了一个讲政治,胸怀若谷的明君。

秦穆公也如愿以偿得到了晋国高达十五座城池,使秦国的东扩有了发展基础。

秦孝公时期,秦孝公又重用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商鞅,视商鞅为心腹,秦孝公大力支持商鞅变化,使得当时的秦国在军事和经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

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已经成了当时超级大国。此时为了应对秦国的侵略,六国当时在纵横家苏秦的带领下,采用了着名的合纵之策予以抗衡。

什么叫合纵呢?合就是六国合一,纵就是南北,合纵就是南北六国合一以抗秦。这个策略效果显着,硬生生让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秦国还是想法设法去完成统一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在另一个纵横家张仪的帮助下,采用了着名的连横之策,打破了六国合纵抗衡的策略。

什么叫连横呢?就是秦国通过软硬兼施,使秦国和六国之一结成联盟,只要和一国联盟,其他五国合纵就会逐一瓦解,最后一个一个都不攻自破!

那么为什么六国的合纵之策会不成功呢?

最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六国共同目标和利益不一。

可想而知,六国就相当于六大集团,内部关系复杂多变,各有各的小算盘。六国之间不仅有共同抗秦的一个目标,六国之间也要相互争夺,要想保持持久的目标一致性是很难的。

第二,六国的利害不一。韩、赵、魏这一线国家在土地上离秦国最近,最容易受到秦国打击,所以也最容易在合纵和连横之间摇摆不定。而其他二线国家离秦国较远,都是抱着坐山观虎斗的心态,所以六国合纵最终被张仪的连横之策破坏掉,此时秦国又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


秦昭襄王,也就是秦始皇的曾祖父,这个人在历史上可以说鼎鼎有名,他在位整整56年,时间是非常长,在统一六国的功劳上也是非常大的。

昭襄王是怎样一步一步灭掉土地和人口都比自己大的六国呢?

昭襄王也是求贤如渴之明君,他在着名的政治家、谋略家范雎的帮助下,把统一六国之伟业推到了巅峰!

在昭襄王想要越过魏国和韩国去攻打齐国时,范雎献计道:“需要远交近攻,近攻打的每块土地都是你的领土,是绝不能听信相国魏然的话,越过近国去攻打远国”。

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最终在远交近攻的总方针下,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去要挟远国,要求他们和自己同盟,再集中兵力去攻打近国,就这样一步步去完成统一伟业。

到了秦始皇时期,秦始皇只要根据祖辈的总方针走,就比较容易得到了统一六国的硕果。

...

所以自古以来要想成就一件事业,只靠自己是不行的,需要人才的输入,有人才还不行,更要会用人才。如果你是老板就要试着放下姿态,去发现每个员工身上的优点,并加以运用,整体的工作效率肯定会有所提升。

周围有很多小型家庭公司,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会发现破产公司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部分高管几乎都是亲戚,这是任人唯亲的实例。这样的公司,核心人什么都不懂,只知道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员工一个个离去,也难再招到人,没有新鲜的血液输入,不失败才怪呢。